政治的本質:人心與人性的博弈/魯云湘
魯云湘(國際事務研究者)
說到底,政治無非是人心的拉攏與人性的考驗。無論是民主制度的選舉競爭,還是威權體制的權力集中,政治的核心在於如何理解、操控,甚至駕馭人性,以爭取合法性並維持社會的穩定。然而,那些「管理眾人、服務眾人」的說辭,往往只是統治者為爭取群眾支持所採用的工具,而非政治運作的全部真相。
國父 孫文曾在其《民權主義》中指出:「政治兩字的意思,淺而言之,政就是眾人的事,治就是管理,管理眾人的事便是政治。有管理眾人之事的力量,便是政權。今以人民管理政事,便叫做民權。」這一理念將政治的本質還原到最簡單的定義:政治即是對「眾人的事」的管理。這樣的政治理念,無疑為理想中的治理樹立了標杆。然而,理想與現實之間,始終存在著一道鴻溝。
一、政治的核心:合法性的追求
無論何種體制,政治的運作都圍繞著合法性展開。民主制度下,合法性來自民眾的授權,選舉成為爭取人心的主要手段;威權體制則往往依賴於經濟成就、國家安全等成果的輸出來證明其統治的正當性。然而,真正決定合法性基礎的是對人心的駕馭能力。
以民主國家的選舉為例,候選人通過承諾改善生活、提升福祉來吸引選票,但民眾的支持往往帶有強烈的情感與短期效應,這使得政客在當選後的政策制定,更多考慮的是如何滿足當前期望,而非解決長期問題。同樣,在威權體制下,領導者常借助意識形態和精英控制,打造穩定的社會形象,以免挑戰統治根基。然而,若民眾感受到治理偏離初衷,合法性便會迅速動搖。
二、人性的雙面本質
人性是政治運作的基石,但同時也可能成為障礙。孫文的民權主義以「民」為本,體現了對人性自主與自由的尊重,這是一種理想化的目標。然而,在現實中,人性中的慾望、恐懼與依賴,常被政治力量利用,甚至被放大。
例如,恐懼心理常被威權統治所利用,用以強化服從與穩定;而在民主體制中,政客則可能煽動希望或不滿,將民意導向短期利益,無視長遠發展。這些對人性的操控,雖能在短期內促成目標,但若過度使用或偏離治理需求,最終會導致信任危機,甚至社會動盪。
三、理想與現實的張力
政治的理想往往是服務民眾,實現公平正義,但現實中的操作更多基於利益與權力的計算。孫文提出的「以人民管理政事」的民權理想,雖是對政治本質的高標準要求,但在現代政治中,卻難以完全實現。如何平衡理想與現實,正是每一個時代的挑戰。
當政治過於強調對人心的操控,而忽視民眾的真實需求,必然會失去道德基礎;反之,若忽略人性的複雜性,僅以理想為指引,則可能陷入治理失靈的困境。因此,理想與現實的結合,應以人性為起點,透過制度設計與價值引導,實現對民權的最大尊重與保障。
國父的《民權主義》提醒我們,政治不僅是權力的技術性運作,更是一種責任與承諾。當治理以「管理眾人的事」為核心,並尊重民權與人性時,政治才會真正超越其工具性角色,成為社會進步的推動力量。
在今日的世界,無論是民主還是威權,各種政治體制都在理想與現實之間尋求平衡。面對人心的變化與人性的挑戰,或許正是對國父理念的持續探索,能為現代政治注入更多理性與道德的能量。(照片示意圖資料照)
最新生活新聞
-
-
文化大學校園美景榮登最美校外風景榜!歡迎考生攜家人同遊花季打卡
(11 分鐘前) -
台東兄弟隔代教養阿公阿嬤又去世 展望會助完成學業
(14 分鐘前) -
美國將退出WHO 陳時中:內部勢力已失衡
(15 分鐘前) -
高雄區監理所邀書法老師揮毫贈春聯 同時宣導多項監理措施
(31 分鐘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