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13°
( 14° / 12° )
氣象
2025-02-03 | 台灣好報

巴拿馬退出「一帶一路」:地緣競爭、經濟利益與國安憂慮/魯云湘

巴拿馬退出「一帶一路」:地緣競爭、經濟利益與國安憂慮/魯云湘

魯云湘(國際事務研究者)

2025年2月2日,巴拿馬總統穆里諾(Mulino)正式宣布,巴拿馬將不再續簽中國大陸的「一帶一路」合作協議,成為首個退出該倡議的拉美國家。此舉不僅象徵巴拿馬對華政策的重大轉變,也為拉美地區的地緣戰略帶來新的變數。

從國際關係理論的角度來看,巴拿馬退出倡議的決策可從現實主義、地緣經濟學,以及依賴理論進行探析。而其主要動機,亦包含地緣政治壓力、經濟利益考量與國家安全憂慮,同時對拉美區域與美中競爭的影響。

一、美國戰略壓力:華盛頓的影響力仍主導巴拿馬

巴拿馬運河自1903年起,便是美國全球戰略的重要關隘,即便1999年將其主權歸還巴拿馬,美國對其控制權仍保持高度關注。因為美國必須確保該運河不受敵對勢力影響,才能維持其在西半球的霸權。

美國國務卿盧比歐(Marco Rubio)近日訪問巴拿馬,被視為影響穆里諾決策的重要因素。華盛頓擔憂大陸企業透過基礎設施投資,獲取對巴拿馬運河港口的控制權,甚至進行情報活動。根據美國國防情報局(DIA)2023年報告,大陸在拉美的基建投資往往伴隨情報收集行動,例如在厄瓜多的港口建設即被發現有監控設備。

此外,美國長期透過軍事合作與經濟援助維繫對巴拿馬的影響力。巴拿馬國內70%以上的進出口貨物與美國有關,華盛頓自然有能力施壓其政府調整對華關係。因此,巴拿馬的決策不僅是自主選擇,更是在美中競爭格局下的權衡結果。

二、經濟利益與「一帶一路」的成本考量

巴拿馬2017年加入「一帶一路」後,大陸企業獲得當地多項基建合約,包括巴拿馬運河港口、物流園區及公路建設。然而,這些項目是否真正帶來經濟利益,卻受到質疑。

根據巴拿馬財政部2024年報告,大陸企業經營的港口特許經營權,導致政府承擔超過320億美元的財政負擔,遠超預期。同時,部分基建項目因成本超支與管理不善,未能如期發揮經濟效益。例如,巴拿馬都市軌道建設計畫,因財務問題停擺,影響政府財政穩定。

此外,前總統瓦雷拉(Juan Carlos Varela)時期的「一帶一路」協議,也涉及貪腐指控。巴拿馬檢察機關指控,當時的基建談判存在數百萬美元的不明資金流向,導致協議透明度受到質疑。穆里諾政府希望重新審視與北京的經貿合作,以確保國家利益不受影響。

因此,巴拿馬可能意識到,長期依賴大陸資金並不符合其自主發展目標。因此,選擇加深與美國的經貿合作,或許是減少經濟風險的一種策略。

三、國家安全疑慮與社會穩定風險

除經濟問題,巴拿馬的國家安全考量或許亦是退出「一帶一路」的重要因素。

首先,大陸企業在巴拿馬的投資,曾引發當地工會與環保團體的強烈抗議。例如,2024年「科布雷巴拿馬」銅礦開發案,引爆大規模社會動盪,迫使政府終止與大陸企業的礦業合約。穆里諾政府可能擔憂,若繼續與北京合作,將進一步加劇社會矛盾,影響國內穩定。

其次,巴拿馬運河的戰略地位,使其成為非法活動的潛在熱點。根據美國財政部2023年報告,大陸企業在拉美的投資,曾被犯罪組織利用進行洗錢與非法貿易。若巴拿馬允許大陸企業在基礎設施領域擴張,可能加劇其面臨的安全風險。

這些國內安全與社會壓力,可能促使巴拿馬政府重新評估「一帶一路」的風險,最終選擇與美國加強合作,以確保政局穩定。

四、巴拿馬的決策對拉美與美中競爭的影響

巴拿馬退出「一帶一路」,可能引發連鎖效應,影響其他拉美國家的決策。值得關注的問題包括:

1. 美國是否會加強對巴拿馬的經濟與軍事援助?
若巴拿馬減少大陸投資,華盛頓可能提供額外經濟援助,以填補基礎建設資金缺口。例如,美國拜登政府時期簽署的「美洲經濟繁榮夥伴關係倡議」(Americas Partnership for Economic Prosperity, APEP),可能擴大對巴拿馬的投資。

2. 北京是否會對巴拿馬採取經濟報復?
過去大陸對與其關係轉冷的國家,往往透過貿易限制作為報復手段(如對立陶宛的經濟制裁)。未來是否會調整對巴拿馬的投資策略,轉向其他拉美國家,如阿根廷或巴西,值得觀察。

3. 拉美其他國家是否會跟隨巴拿馬的腳步?
目前智利、秘魯、哥倫比亞等國仍積極參與「一帶一路」,但若巴拿馬成功獲得美國支持,其他國家可能會重新考慮對華政策,甚至可能仿效巴拿馬,減少對大陸的依賴。

在全球競爭日益加劇的背景下,巴拿馬的選擇無疑為美中博弈增添更多變數,也可能影響拉美區域未來的戰略格局。(圖片示意圖,翻攝巴拿馬運河管理局)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