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14°
( 14° / 13° )
氣象
2025-04-02 | 台灣好報

清明雨韻,情暖馃香/樓永治

清明雨韻,情暖馃香/樓永治

樓永治

細雨紛紛揚揚地灑落,如絲如縷,輕柔地敷在臉頰上,帶來一種別樣的清爽之感。清明時節,總是這樣煙雨朦朧,仿佛連空氣中都彌漫著淡淡的哀愁與思念。

猶記幼時,每逢清明,那句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便會在耳畔響起。那時,我總會好奇地問奶奶,為何清明總要下雨呢?奶奶微笑著告訴我,清明節是祭祖踏青的日子,這雨啊,是親人們對逝者的深切懷念,是親人們悲傷哭泣時落下的淚水所化。爺爺卻在一旁反駁道:“這哪是什麼親人的淚,分明是如今的後代對死去的祖先沒有孝心、缺乏思念之情。親人都不悲傷涕零,老天都看不下去了,這是老天代替這些不孝子孫在哭泣呢。” 爺爺奶奶的話語,就像這春日裏的微風,帶著生活的風趣幽默,卻又總是觀點迥異,讓人忍俊不禁。

清明節亦被稱作踏青節,此時大地從沉睡中緩緩蘇醒,山川田野在春雨的潤澤下煥然一新。往昔光禿禿的樹木,像是被施了魔法一般,悄無聲息地抽出嫩綠的新枝條,綻出嬌柔的新芽,鬱鬱蔥蔥的綠色仿佛要滴出水來。漫山遍野的野花競相開放,五彩斑斕,如一幅絢麗的織錦。而那灼灼其華的桃花,更是美得令人心醉,白裏透紅,紅裏透白,一枝枝、一簇簇,相互交織,恰似天邊的雲霞。田野裏的青草生機勃勃,在春風中輕輕搖曳,展現著生命的活力。清明前夕,艾草生長得最為旺盛,嫩綠的葉片上覆蓋著一層柔軟的白色絨毛,在溫暖的春風裏輕輕舞動,觸手綿軟。它們隨處可見,路旁、山溝、溪邊、田頭,處處都有艾草的身姿。這個時節,艾草和鼠曲草的需求量極大,田野裏一批又一批的人穿梭其中,忙著割取這些鮮嫩的草兒,用來製作清明馃。

奶奶總是早早地提著菜籃,前往地裏尋覓艾草。由於採摘的人眾多,她往往要花費不少時間才能尋得足夠的艾草,不過好在這些草主要是用作染料,所需數量並不多。奶奶將采回的艾草仔細洗淨,放入鍋中煮上一會兒,接著用鍋鏟輕輕攪拌幾下,大約兩分鐘後便撈出,待其冷卻後,用手碾碎。隨後加入糯米粉,反復揉勻,不多時,原本潔白的糯米粉便被揉成了深綠色的麵團,那濃郁的綠色仿佛將整個春天都凝聚其中,散發著清新的氣息。這樣的麵團便是製作清明馃的絕佳材料。

清明馃的口味多樣,有甜有鹹。奶奶擅長製作甜清明馃,她將花生米炒熟後細細碾碎,再與炒熟的黑芝麻混合,加入香甜的蜂蜜攪拌均勻,製成甜美的餡料。接著,用調羹將餡料一勺一勺地包進糯米面裏,包好的清明馃宛如一個個半圓的餃子,精緻可愛。奶奶也會包一些鹹清明馃,把鮮肉絞成肉末,與春筍絲一同炒熟,再加入少許蔥花和梅菜幹,攪拌成鮮香可口的鹹餡,同樣一勺一勺地包進糯米麵團中。為了便於區分口味,奶奶將鹹餡的清明馃包成湯圓狀。隨後,把包好的清明馃一排排整整齊齊地放進蒸籠裏。那一個個清明馃,色澤碧綠溫潤,質地細膩糯滑,僅僅是看著,便讓人食欲大增,垂涎欲滴。

鍋裏的水燒開後,奶奶將蒸籠架在鍋上,用大火蒸煮。不一會兒,蒸籠裏便冒出縷縷蒸汽,嫋嫋升騰。我心急如焚地在灶台邊徘徊,焦急地等待著。大約十多分鐘後,鍋蓋終於揭開,一股獨特而淡雅的清香撲面而來。我迫不及待地伸手去拿,奶奶卻眼疾手快,一把推開我的手,嗔怪道:“別急!小心燙著。” 奶奶先將糖馃、鹹馃各夾一個放入一只小碗,而後又將蒸籠裏的糖馃、鹹馃各裝了兩個盤子。爺爺向來胃口好,一口氣吃了八個鹹馃,只因他患有糖尿病,吃不得甜食。我也吃了三個,兩個甜的一個鹹的,那滋味,軟糯香甜,鹹香可口,實在是令人回味無窮,吃得肚子圓滾滾的,即便還想再吃,卻也實在塞不下了。

吃完清明馃,我們便準備上山祭祖。奶奶小心翼翼地將小碗裏的清明馃放置在一座荒草萋萋的墳前,嘴裏念念有詞,輕聲訴說著對祖先的祈願,希望老祖先保佑後代家庭和睦、平安順遂、身體健康、財源廣進…… 說著說著,奶奶的眼眶漸漸泛紅,淚水 “啪嗒啪嗒” 地掉落下來,她邊哭邊燒著元寶和紙錢。一時間,整個山間都是祭祖的煙火,煙霧繚繞,彌漫著淡淡的憂傷。只聽到奶奶那抽抽噎噎的哭泣聲,在山間久久回蕩。

回來的路上,天空又下起了濛濛細雨。爺爺望著那細密的雨絲,感慨道:“這叫人不哭天哭啊。” 我懵懂地仰頭看著天空,心中不禁思索,難道這雨真的是老天代替人們對逝去親人的哀悼與思念嗎?這清明的雨,這飽含深情的清明馃,還有那悠悠的思念,都在這如煙的細雨中,交織成一幅如夢如幻的畫卷,深深地印刻在我的心間,成為歲月裏永不褪色的記憶。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