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醫師專欄四】才子多情易傷肝/王昭文

王昭文(中醫師)
“Love me tender,love me longer.” (溫和的愛才能細水長流。)
如果不是莎士比亞的名言,就是某個大文豪,高中時期的一位英文老師分享的。
狂風暴雨式的夏日戀情,總是難忘,卻無法成為生活的日常。
西方的戲劇原理,很強調”衝突”,人與自然環境、人與社會國家、人與人之間,衝突越大,戲劇張力越強。
西方的心理學喜歡”分析”,童年經驗、原生家庭的父母,因為…所以…,因為怎樣的創傷,所以如何影響成年後的心理。
只是貌似幾位西方心理大師,到了晚年都不約而同地走向了老庄。
中醫裡的”五行生剋”也可以當作是平衡”衝突”理論。
相生相剋,在互相制約之間,維持微妙且動態的平衡,生剋制化的圓運動只要不破局就不會走向極端。
古代醫家除了觀天、觀地、觀日月星辰、觀鳥獸蟲草外,還觀察到人類的情緒。因此有了”七情致病”的中醫理論,闡述了喜、怒、憂、思、悲、恐、驚等情緒是怎麼影響人類的健康。
分別是”喜傷心、怒傷肝、恐傷腎、思慮過多傷脾,像林黛玉那般容易悲傷則傷肺。
其中最讓人耳熟能詳的應該是,怒傷肝吧!
“大動肝火”,今日昨日有什麼特別不順,我們是不是就喜歡用動肝火來形容自己憤怒的情緒。
因此坊間總流行清肝火的養生茶,來滿足大家需要清肝火的日常。
與明面上肝火旺的火爆男女相對應的,是看似謙謙君子隱而不發的肝氣鬱結。
可謂過與不及。
古惑仔般的大動肝火,忠貞仁義之士間的肝膽相照,傷心欲絕的肝腸寸斷,是不是都感情豐富,戲劇張力極強,情緒爆棚。
而肝氣鬱結比較像文戲般的克制隱忍。
在這個快節奏、信息碎片化的時代,人們容易被情緒反差大的內容吸引,再加上大數據根據用戶喜好精準推送,更是推波助瀾,某種觀點、感覺、情緒被無限放大強化。
除了增加社會矛盾感外,還影響我們自己的健康。
動不動就肝火上炎的人,容易頭暈腦脹,急躁易怒,便祕耳鳴,夢多或難以入眠,甚則耳內腫痛流膿……。
而屬於精神內耗型的肝氣鬱結,由於氣機被郁滯容易煉液成痰,在體內形成各種結節,甲狀腺結節、乳房結節,還有吐不出來也吞不下去的梅核氣(咽部異物感)。女性朋友還有可能因此有乳房脹痛,痛經等症狀。
中醫醫家提出的”七情致病”觀點,並不是真的提倡無欲無求,沒有感情也沒有情緒的日子。
只是在長年累月的行醫過程中,總結人類的情志與臟腑間的關係,
提醒大家除了生活有節,飲食有度外,七情也要適中。
因此愛,不必轟轟烈烈、乾柴烈火。恨,也無須入骨,才是最好的養肝之道。
(圖/作者提供)
最新生活新聞
-
-
「海洋豐富咱的生活」探索海洋研討會 展現臺灣海洋研究實力
(28 分鐘前) -
國光劇團跨界製作「精衛」 以神話之眼回望汪精衛
(29 分鐘前) -
臺灣首款AI智駕視界座艙系統 加強行車防護 2026商用導入創造上億產值
(29 分鐘前) -
彰化家扶攜手明聖國小共築兒保守護網 強化兒少網路安全意識
(31 分鐘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