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味中的端午/宋海明

宋海明
臨近端午,鄉下又熱鬧起來。大姐大媽們踩著露水出門,去河邊摘粽葉。寬大的粽葉在竹籃裏堆成小山,沾著的水珠在晨光裏閃閃發亮。她們還把糯米、大豆、紅棗、臘肉仔細清洗,準備包出各式各樣的粽子。
說起粽子,就想起小時候的端午節。奶奶最會做大豆味粽子。她總是提前把大豆泡得發脹,和糯米摻在一起,包進粽葉裏。奶奶的手很巧,折粽葉、填餡料、綁繩子,動作一氣呵成。鍋裏的水咕嘟咕嘟冒著泡,香氣漸漸彌漫開來。粽子出鍋後,奶奶總會讓我端著竹盤,挨家挨戶給左鄰右舍送去。那時候,大家圍坐在一起,一邊吃著粽子,一邊拉著家常,笑聲在小院裏回蕩。
除了包粽子,割艾葉、菖蒲也是端午節的重要事兒。天剛濛濛亮,大人們就帶著鐮刀出門,把長得茂盛的艾葉和菖蒲割下來。回家後,仔細整理一番,在門兩邊各插上一束。聽說這樣能驅蟲辟邪,保佑一家人平平安安。等到中午,再把艾葉和菖蒲收起來,晾乾後還能留著煮水洗澡。
媽媽們則忙著給孩子們準備端午的小物件。她們拿出紅綠藍各色布頭,用剪刀裁剪出猴子、老虎的形狀,再用紅黃綠的線細細縫製。這些小布偶一般會做成當年的屬相模樣,五顏六色的特別好看。有的媽媽還會用繩子編成網袋,把醃制好的鵝蛋、鴨蛋裝進去,掛在孩子們脖子上。我們這些小孩子,戴著布偶,掛著蛋袋,在村裏跑來跑去,比誰的更漂亮。
日子一年年過去,村裏的年輕人大多去了城裏,端午節也不像以前那麼熱鬧。但每到這個時候,大姐大媽們還是會像往年一樣,摘粽葉、包粽子,割艾葉、做布偶。她們說,老祖宗傳下來的東西,不能在咱們這輩斷了。
我雖然也在城裏生活多年,可每到端午節,總會想起鄉下的味道。那帶著大豆香的粽子,那插在門口的艾葉、菖蒲,還有媽媽做的小布偶和蛋袋,都是刻在骨子裏的記憶。現在,我也會學著奶奶的樣子包粽子,把做好的粽子送給鄰居們。看著他們臉上的笑容,仿佛又回到了小時候那個熱熱鬧鬧的端午節。
鄉味裏的端午,是大姐大媽們忙碌的身影,是奶奶手裏的粽子香,是媽媽做的五彩布偶,更是一代又一代人對傳統的傳承。這些看似普通的習俗,藏著濃濃的鄉情,無論走到哪里,都讓人難以忘懷。
最新生活新聞
-
-
賽前喊只練2次 蔣萬安世壯運壁球連勝2場
(31 分鐘前) -
神雲科技AI伺服器等亮相 助攻資料中心發展
(33 分鐘前) -
觀光署第2屆觀光亮點獎徵件開跑 誠邀各界推薦永續創新景點 角逐十大觀光亮點
(38 分鐘前) -
道家人文協會捐新北2.6萬顆愛心粽 助弱勢過端午
(40 分鐘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