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為鑑:東漢遼東公孫氏的興衰啟示錄/魯云湘

魯云湘(國際事務研究者)
筆者於去年12月時,曾撰寫《南明之影:台灣應該如何避免歷史重演》,將中華民國臺北政府與南明政權相比,探討其弱勢地位及國際處境。然而,經進一步考察,東漢末年的遼東公孫氏政權,與當前臺北政府所面臨的國際環境更為相似,因此擬從公孫氏的得失進行探討分析。
東漢末年,中央朝廷衰微,地方豪強紛紛崛起。遼東公孫氏在戰亂中坐大一方,卻因「人口匱乏、人才外流」以及「外交戰略失誤」而難以長保政權;時至今日,位於台澎金馬的中華民國臺北政府,同樣面臨類似的「人力資源瓶頸」與「兩強夾縫外交」挑戰。
首先,公孫氏原屬遼東豪族,順應時局擁兵自重,後來名義臣屬於曹魏,卻實質自主徵稅、招募軍隊,並與孫吳、烏丸及邊疆少數民族等勢力互動。遼東雖地廣,但人口稀少,中原在經歷黃巾之亂及群雄割據等戰亂,百姓雖為避亂遷徙,但往北遷移卻不如往南,導致公孫氏治下勞力不足,不堪持續征發;另一方面,他在外交上「兩面討好」,既想借助孫吳之力抗衡中原,又企圖向曹魏示好保全疆土,結果兩邊都失信,喪失盟友支持,政權最終迅速崩潰。
其次,遼東地區自古人煙稀疏,氣候嚴寒、土地肥力有限,加上周圍部落眾多(如烏丸、鮮卑、濊貊、高句麗、三韓),難以吸引移民。加上連年戰亂,又驅使當地百姓逃往中原各地,導致公孫度政權無法徵募足夠兵源,更缺乏有效的文官配備。此外,多依親信、同鄉用人,未能廣納賢才,反而使得躲避戰亂的士族與匠人再次外流,形成「人往外去、才難留住」的惡性循環。
而臺灣地區自二十世紀中葉迎來「人口紅利」,曾以製造業與出口導向迅速崛起;惟進入二十一世紀後,少子化、房價高漲與薪資停滯,使年輕人愈來愈不願長留本地,或是離不開的人也不願生子;同時,資通訊、半導體等領域的技術人才,因境外待遇、發展空間與國家政策,自願或被迫赴美、歐洲或中國大陸深造、就業。若政府僅憑既有體制任用公務員,或沿襲傳統補貼模式,而不大力改善創業環境、放寬外籍人才引進,就可能再度陷入「高端人才外流、基層人力不足」的困境。
理論上,處在「曹魏與孫吳之間」的遼東政權,可採「遠交近懼」策略:與東吳結盟,以制衡北方烏丸、鮮卑、高句麗,對內準備防範鄰近的曹魏;然而,公孫氏一面與孫吳往來,接收資金糧餉,一面又向曹魏示好祈求保全,結果既無法取得孫吳全力支援,也喪失其信任,政權最終被消滅。
當前臺灣安全高度仰賴美國在《台灣關係法》下的軍售與軍事合作,但臺北若在對美表態上太過謹慎,恐難換取更具體的防衛承諾;反之,若公開宣示追求「全面突破一中格局」,則北京勢必強力反制,切斷官民交流、限制經貿往來,甚至施壓第三國不與臺灣斷交。在此「強權夾縫外交」格局中,若臺北失去清晰的策略優先順序,而採取模糊、遊移立場,就如同公孫氏「兩面討好」,既無法讓華府完全放心,也無法讓北京徹底信服。
其實公孫氏若能堅定與孫吳同盟,集中資源鞏固與邊疆少數民族的聯繫,或是藉此擴張,並在關鍵時刻對曹魏保持防備,或許可延續政權壽命。基於此思維模式,臺北亦當從「遠交近迫」思維出發:在美日等「遠方戰略盟友」加強軍事、科技合作的同時,與大陸在人文、經貿層面保持必要互動,減少政治對立。更應積極佈局歐洲、東協、中東等多邊管道,避免陷入「單一依賴,遭到挾制」的被動局面。
回顧公孫氏政權,由於「人力資源匱乏」與「外交策略失誤」而難續其勢;當前臺北政府在人口結構及高階人才留才、外交定位與盟友關係的平衡上,同樣面臨考驗。弱勢政權若要長期生存,必須兼顧「內部治理」與「外部聯盟」:一方面要改善育才、留才環境,並提高基層與高階人才待遇;另一方面要在強權競合中,釐清優先順序,採取「遠交近迫」式的策略布局,方能在變局中立足。換言之,將近兩千年前遼東的亡國之鑑,正是今日臺北執政者應深思的殷鑑:要在夾縫中求生存,更須有智慧、有遠見,才能化危機為轉機。(圖片翻攝網路資料照)
最新生活新聞
-
-
「ROAR!小恐龍過端午」德元埤歡樂登場 黃偉哲感謝南良集團與小森活親子工作室熱心贊助讓身障孩子共度佳節
(43 分鐘前) -
南市府第2場大型就博會於永康南臺科大登場
(46 分鐘前) -
卓榮泰勉台法小帆手 天空當螢幕海洋當鍵盤
(47 分鐘前) -
民雄「藝起FUN電 ・樂動時光」熱烈登場 開創地方創意新風景
(49 分鐘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