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
( --° / --° )
氣象
2025-07-16 | 台灣好報

實戰化之路:軍事演習的劇本設計與應變/蔡元鴻

實戰化之路:軍事演習的劇本設計與應變/蔡元鴻

蔡元鴻(軍事戰略分析師)

今年的「漢光41號」演習,採「無劇本、不排演、不展示」的新制,強調國軍在真實情境下,能否發揮即時應變與去中心化指揮。此舉雖提升訓練真實度,卻也發生交通擦撞、路線阻塞、民眾拍攝上傳等突發事故,成為軍事策略與安全管理之間,亟待權衡的焦點。

往年演習多為有劇本模式,亦是大型軍演主流。其優勢在於:流程可控,任務與時程預排,確保跨軍種協調及資源調配;事故率低,經排練與監督可有效減少意外;官兵也能透過重複演練熟悉SOP,提升效率。然而,過度依賴劇本的隱憂,是演習易淪為「表演」,導致官兵反應機械,缺乏自主判斷與靈活創新,難以應對實戰突變。一旦敵情突發,僵化的流程恐成致命弱點。

而無劇本模式的大膽嘗試,要求部隊僅依指揮層意圖與任務目標,在未知情境中,優先以自主決策並完成部署。這雖大幅提升壓力測試效果,擺脫過去「表演」模式,但也暴露出多項實務問題:例如,自走砲與飛彈車在狹巷中,擦撞民車或無法前進,反映路線規劃盲區;車輛故障或翻覆需長途拖返、燃料補給點稀少,突顯後勤支援瓶頸;部分街道管制區不足,導致民眾越線拍攝、部署遭公開曝光,形成外洩風險;此外,基層對「任務型指導」不熟,易產生指令延遲與執行迷茫,也是對指揮權下放的一大考驗。畢竟,後勤已依戰時模式運作,驗證後勤補給的可靠度,這些問題也因此浮現。

然而,這些看似「演習失誤」的挑戰,恰是無劇本模式的關鍵價值:讓真正的實戰風險與各項問題浮上檯面,為未來應變能力的提升提供切實依據。正如運動選手,在嚴苛的壓力環境下才能發掘極限。

有劇本與無劇本模式並非互斥,而是相輔相成的訓練環節。有劇本演習控制度高、事故率低,主要側重流程協同;無劇本演習則控制度低、意外率高,但更貼近實戰,能有效揭露潛在問題,並重點培養官兵的自主判斷能力。

因此,應採納「有劇本 – 無劇本 — 模擬實戰」的循環訓練模式。首先,透過有劇本的訓練,進行「打底」,以磨合跨軍種的協調與操作流程。接著,利用無劇本模式,進行「壓力測試」,在不確定性中暴露部隊的問題與短處。最後,整合並解決這些缺失後,再次進行演練,以驗證改進成效。透過這種整合循環訓練,國軍演習將不再是過去五天的例行「表演」,也不只是十天內重複兩次的僵化流程,而是能確確實實地達到訓練目的,有效提升部隊的實戰能力。

「漢光41號」的無劇本嘗試,是我國朝「實戰化」邁進的重要里程碑。它不僅檢驗國軍應變彈性,也暴露地形偵查、後勤支援與指揮體系的不足。未來,或許透過有劇本與無劇本的循環訓練架構整合,並同步強化實施前後的評估與協調,才能在不犧牲安全與民生的前提下,打造國軍在台灣地區的「真實」與「可控」之間,最貼近實戰的訓練體系,以建構更具韌性的防衛能力。(照片示意圖翻攝畫面)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