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30°
( 32° / 29° )
氣象
2025-07-21 | 台灣好報

太行王堖紀行(外一篇)/劉光軍

太行王堖紀行(外一篇)/劉光軍

劉光軍

從北路進王堖村是要買票的。但是,由於詩社裏有一位詩友與當地的一位開飯館的人認識,他便為我們提供了一條“秘徑”。從那條“秘徑”上山進村都不用花錢。我們這些寫詩的人本來就不富裕,所以就欣然接受了。

車子在北盆水村停下等候,就順便觀賞了“七盆水水庫”。水庫不算太大,庫水也不是太多。但當我們走上水庫大壩的時候,還是被它的美景驚豔到了。站在高高的壩上向西望去,一灣碧波出於兩山之間,山雖然不算太高,但“積土成山,風雨興焉”,山頭上那層薄薄雲霧,頓然使它們增添了些許神秘色彩。澗水流至壩前戛然而止,正是“積水成淵蛟龍生焉”是也。俯身水面,北方的王堖倒影其中,如夢似幻,儼然一幅山水畫卷,讓人流連忘返。

正在嗟歎之際,來人乘摩托而至。在其引導下,沿山腳小道,一路蜿蜒曲折,拐過數道彎後,已至王堖東山腳下。本可以乘車上山,但不知是有了什麼想法,竟突然放棄了。繼續前行不遠便到了王堖村口。停好車後,欲從山的西邊徒步登攀。緣階而上,至一道邊小亭,亭的頂部嵌有幾通石刻,讀刻石上詩句,粗鄙不堪,頓感倒胃。出亭,四周有數叢紅葉,倒是足堪賞玩。同行詩友一時來了興致,紛紛合影留念。站在此處北望王堖村,只見房屋依山勢而建,錯落有致。沿路進村,無論街巷皆隨地勢起伏,走在此處,不辮方向。石屋,石牆,石徑盡顯山村特色。

在“抗日縣政府舊址”前久久徘徊,遙想當年鬥爭之艱難。走過“伸曲巷”,品味民風之淳樸。走進“清朝四合院”領略清代典型的建築風格。在“王忠信舊居”的門額上,看到了由劉伯承、鄧小平親筆題寫的“為民立功”匾額,深切地感懷人民軍隊與人民的魚水之情。中午在“農家樂”飯館吃了農家飯,買了山蘋果。

在回來的路上,又看到了久違的畫面。在一道亂石間的山泉旁,幾多浣婦臨水浣衣,一時猶如古景再現,美不勝收。一路無語,心裏翻騰著詩情畫意,我沉思著該用什麼樣的美妙詩句去勾畫她們,該用什麼樣的激情去吟詠她們。腦子裏不時有詞句跳出,我趕緊在手機上記錄下來。人未到家,詩詞已成。

詩曰:《王硇行感賦》
王硇秋暮遍遊蹤,爭向霞光起處行。
誰管劉郎發似雪,一心只在萬山紅。

《遊北盆水水庫》
一泓靜水兩山間,雲外人來遠岫閑。
非是天生多雅意,只因騷客遠塵顏。

《小棲山亭戲吟》
王硇側畔古村東,石徑如攀接碧穹。
嘗羨小亭近紅葉,年年歲歲醉秋風。

◆文人罵人也風趣
文人罵人,絕不類市井之輩那樣信口雌黃,口無遮攔。文人之所以是文人,連罵人也都和他做的文章,寫的詩詞那樣含蓄委婉,隱而不露。類似江湖中的絕頂高手,殺人於無形之中。

初唐時期的宮廷詩人,因環境的因素,他們的詩作大多流於形式,空洞無物,無病呻吟。要不就是阿諛奉承,奉上就曲。因此,他們頗不受那些具有真才實學的文人們的待見。像有名的“初唐四傑”就更是對他們嗤嗤以鼻了。其中以楊炯最有特色。這個楊炯非等閒之輩,他少有才名,十一歲時便有詩名,人稱神童。長成更是博學善文,以文詞紅極一時。他一向持才傲物,連與他齊名的王勃、盧照鄰、駱賓王也都不放在眼裏。自憤“愧在盧前,恥居王后”。像這樣的人他都看不起,更何況那些徒有虛名的“宮廷詩人”了。他想罵他們,又不甘下流。於是就絞盡腦汁想出了一個絕妙的辭彙——“麒麟楦”,去稱呼他們。別人聽不懂,那些“宮廷詩人”們也不知何意,又知道他們頗不受楊炯的待見,不敢直問,害怕自討沒趣。可時間長了,總感覺如鯁在喉,不吐不快。於是就有人鼓足勇氣向楊炯當面提問。楊炯這次不僅沒有給他臉色還看,還樂呵呵地給他耐心地解釋了一番。

“麒麟,是什麼?不用我解釋了吧?楦,是做鞋子的時候需要用到的一種模具,也可以看做是指所有用來作填充物體中空部分的模架。兩者合起來就叫做‘麒麟楦’”。那人聽了,還是一頭的霧水,不知其所以然。楊炯接著說道:“你看現在彙聚飲宴為樂的時候,總是能看見有人在玩麒麟的把戲。他們將畫有麒麟頭角的皮子,裝飾上皮毛,然後蒙在毛驢身上,扮成麒麟表演。完事後,揭下那張華麗的皮毛,剩下的依然是那頭又蠢又笨的毛驢。這頭又蠢又笨的毛驢,就叫做‘麒麟楦’。”這人聽的一臉尷尬,只好灰溜溜的逃走了。從此以後,“麒麟楦”就成了一個典故,用來諷刺那些虛有其表的人和事物了。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