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28°
( 29° / 28° )
氣象
2025-08-12 | 台灣好報

剖析區域強權:一場沒有硝煙的「全領域政治戰」/魯云湘

剖析區域強權:一場沒有硝煙的「全領域政治戰」/魯云湘

魯云湘(國際智庫研究員)

在全球化與多極化浪潮的交織下,由單一霸權主導的舊秩序正在瓦解。取而代之的,是新興區域強權的崛起。這些國家雖缺乏全球性的絕對主導力,卻在其地理範圍內,巧妙運用軍事、經濟、科技與文化等多重實力,發動一場全面的「立體博弈」,可將其稱之為全領域政治戰。這場沒有硝煙的戰役,正悄然重塑著區域權力版圖,其影響力不容忽視。

要洞悉這場政治戰的內涵,可以從多個國際關係理論切入。攻勢現實主義(假設國家在無政府體系中會不斷擴張,以確保自身安全)指出,區域強權往往積極擴大影響力,並將政治戰視為低成本、高彈性的權力工具。與此相對,防禦現實主義(強調過度擴張會引發反制)則提醒,當行動超出核心利益範圍時,區域強權會傾向收斂,以避免資源耗損與衝突升級。

此外,複合相互依存理論(認為國家間在經濟、科技和制度上高度互賴)揭示,「全面脫鉤」幾乎不可能。這意味著,區域強權在實施制裁等手段時,必須審慎權衡反噬風險。最後,建構主義(關注文化、歷史與觀念在塑造國家行為的作用)則突顯軟實力的重要性。透過文化傳播與歷史敘事,區域強權能影響鄰國對其身份與角色的認知,爭取心理上的認同與支持。

這場沒有硝煙的衝突,究竟在哪些層面展開?我們可以將其歸納為以下五大核心:
其一,軍事與安全層面。區域強權透過常態化的軍事部署、威懾性質的聯合軍演以及軍備輸出,建立其在區域內的嚇阻優勢,並藉由支持代理人來間接塑造有利的安全格局。

其二,經濟與金融層面。它們積極推動區域內的自由貿易與基礎設施投資,以形成強烈的經濟依賴。同時,發展本幣結算體系,試圖降低對全球金融秩序的依賴,將經濟力量轉化為外交籌碼。

其三,科技與規範層面。在通訊、交通等關鍵領域,區域強權努力建立自身的技術標準與生態系,並透過技術合作增加鄰國的技術鎖定,以此掌握未來產業的主導權。
其四,認知與文化層面。透過文化交流、媒體合作與歷史敘事,它們試圖塑造共同的身份認同與價值觀,並利用數位平台影響輿論,使其民心向背自然地朝向自身利益。
最後,制度與規則層面。區域強權在區域組織中積極扮演領導角色,協調盟友立場,並透過法律條約將自身優勢地位制度化,確保權力能夠長期延續。

然而,這種多線作戰雖帶來獨特的地理、文化與工具靈活性優勢,其所隱含的挑戰也同樣嚴峻。它們在全球事務的影響力天生有限,隨時可能遭遇區域以外大國的介入與制衡。此外,過於強勢的行動往往會引發鄰國的警惕,觸發「平衡行動」,使其轉向尋求外部保護,反而減少自身的影響力。資源分散與戰線拉得過長,也將成為其長期戰略穩定性的考驗。

最終,我們可以總結,區域強權在多極化時代所展開的「全領域政治戰」,是一場關乎生存與崛起的綜合博弈。這場衝突的勝負,不單取決於軍事實力或經濟規模,更考驗著決策者的戰略智慧與政治定力。例如,不同區域強權在實踐上呈現多樣化策略,中國大陸以「一帶一路」倡議為平台,將經濟實力與文化魅力合而為一;印度則藉「鄰國優先政策」,穩固其南亞地區的地位;土耳其在中東地區,也巧妙地結合軍事行動與宗教外交,來爭取自身的存在感。這些多元的手段背後,都指向一個共同的核心:整合硬實力與軟實力。

這也讓我們看到,在這場沒有硝煙的競爭中,真正的勝者,不只是掌握更多力量的一方,而是能在力量與穩定之間找到平衡的國家。這也正是所有崛起中的區域強權,都必須面對的終極考驗。(照片翻攝示意圖)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