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32°
( 35° / 27° )
氣象
2025-08-15 | 台灣好報

李清照與濟南往事/賀源

李清照與濟南往事/賀源

賀源

濟南趵突泉畔的漱玉泉邊,青石板上仿佛還留著李清照的足跡。這位被譽為“千古第一才女”的詞人,與故鄉濟南的緣分,藏在她少女時代的爛漫筆觸裏,融在漱玉泉的潺潺水聲中,成為這座泉城最溫潤的文化印記。從“常記溪亭日暮”的天真爛漫到“生當作人傑”的豪邁悲歌,濟南的山水滋養了她的才情,而她的詞則讓故鄉的清泉明月有了永恆的詩意。

濟南是李清照的生命起點。她出生於北宋齊州(今濟南)的書香門第,父親李格非是著名學者,母親王氏也通曉文墨。在這座“家家泉水,戶戶垂楊”的古城裏,李清照度過了無憂無慮的少女時光。趵突泉的三股水、大明湖的荷花、千佛山的晨鐘,都成了她童年記憶裏的鮮活底色。她在《漱玉詞》中雖未直接描摹濟南全貌,卻處處可見故鄉風物的影子——那“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的溪邊景致,與大明湖畔的蘆葦蕩何其相似;那“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的嬌羞情態,恰似泉城少女的靈動模樣。

漱玉泉是李清照與濟南最親密的紐帶。這眼位於趵突泉公園內的清泉,因“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如漱玉而得名,相傳是李清照少女時代梳洗、填詞的地方。後人在此修建“李清照紀念堂”,堂前楹聯“大明湖畔,趵突泉邊,故居在垂楊深處;漱玉集中,金石錄裏,文采有後主遺風”,精准勾勒出她與故鄉的羈絆。想像少女李清照在此臨水照影,看泉水叮咚落入石潭,靈感隨水花飛濺,那些清新明快的早期詞作,或許就誕生在這泉聲月色裏。她在《如夢令》中寫下的“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字裏行間的嬌憨與灑脫,正是濟南水土滋養出的率真性情。

濟南的文化氛圍孕育了李清照的才情。北宋的濟南已是齊魯文化重鎮,文人薈萃,文風鼎盛。父親李格非常與文人雅士在大明湖畔聚會,李清照耳濡目染,從小便顯露出過人的文學天賦。她在《金石錄後序》中回憶年少時光:“餘建中辛巳,始歸趙氏。時先君作禮部員外郎,丞相作吏部侍郎,侯年二十一,在太學作學生。每朔望謁告出,質衣取半千錢,步入相國寺,市碑文果實歸,相對展玩咀嚼,自謂葛天氏之民也。”這段與丈夫趙明誠早年訪書問古的記憶,雖發生在汴京,卻帶著濟南書香世家的底色——那種對文化的熱愛與執著,早已深植於她的血脈。

即便後來隨夫遠走他鄉,濟南始終是李清照心中的精神家園。靖康之變後,她顛沛流離,故鄉成了遙不可及的夢。在南渡後的詞作中,她寫下“故鄉何處是,忘了除非醉”的沉痛,字裏行間滿是對濟南的思念。當她在江南看到“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的秋景,或許會想起濟南千佛山的秋高氣爽;當她感歎“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的孤寂,或許會懷念漱玉泉邊無憂無慮的少女時光。故鄉的山水成了她亂世中最溫暖的慰藉,支撐著她在困頓中完成《金石錄》的整理,延續著文化的薪火。

李清照與濟南的緣分,早已超越了時空的阻隔。她的詞讓濟南的泉水有了文化靈性,而濟南則以寬厚的胸懷承載了她的才情與鄉愁。如今,趵突泉的泉水依舊噴湧,漱玉泉邊的垂柳年年新綠,來自世界各地的遊人在此駐足,讀著“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的詞句,感受那位才女與故鄉的深情對話。濟南因李清照而多了份婉約的詩意,李清照也因濟南的滋養,成為中國文學史上永恆的星辰。

這種文人與故鄉的相互成就,恰如漱玉泉的流水,清澈而綿長。濟南賦予李清照最初的才情與靈性,而李清照則用一生的筆墨,為故鄉寫下最動人的注腳,讓這座千年泉城在文化的長河中,永遠閃耀著溫潤的光芒。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