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29°
( 31° / 27° )
氣象
2025-09-09 | 台灣好報

從冷戰到台海:叛逃者的樣板與孤魂/魯云湘

從冷戰到台海:叛逃者的樣板與孤魂/魯云湘

魯云湘(戰略智庫研究員)

在歷史上,被政治利用後遭到拋棄的人並不罕見。冷戰時期,叛逃者一度是宣傳舞台上的明星:西方展示他們象徵自由,共產陣營則高舉其作為「揭穿資本主義黑幕」的證人。他們享有短暫的光環與優待,但當情報被榨乾、新聞熱潮褪去時,這些人往往被棄如敝屣,最終淪為兩個世界都不願接納的孤魂。

今天的兩岸,這樣的悲劇並沒有消失。雖然台海局勢不等同於冷戰格局,但政治樣板與棄子現象,卻依舊赤裸裸地存在。

案例一:李顯斌駕機叛逃
1965 年,李顯斌與同僚駕駛伊爾-28 轟炸機叛逃至台灣。當局立刻把他們捧為「反共義士」,給予鉅額獎勵與高階軍銜。然而,隨著情報價值消耗殆盡,這些英雄迅速被邊緣化:李顯斌返回大陸時遭捕,死於監禁;李才旺旅居美國卻意外身亡;廉保生更因抑鬱自盡。當年的榮耀,只是一次性的政治消費。

案例二:林毅夫投奔大陸
1979 年,金門連長林正義游泳叛逃至廈門,改名林毅夫,成為北京宣傳的「投誠典範」。台北先是稱其殉職,隨即將他列為叛徒。林毅夫雖在大陸闖出學術地位,卻永遠背負「背叛者」的標籤;在台灣,他是通緝犯,在大陸,他是政治樣板。這樣的人生,從頭到尾都被政治操弄。

案例三:林賢順駕駛 F-5E 叛逃
1989 年,飛官林賢順叛逃至大陸,被高調塑造成「棄暗投明」的英雄,甚至進入政協體系。表面上仕途安穩,實際上卻徹底失去了與故土的連結,在兩岸之間成為一個永遠的符號。

這些故事告訴我們一個殘酷的現實:政權需要樣板,但不需要真正的「人」。他們可以被高舉上檯面,也可以被迅速掃進歷史的灰燼。台灣與大陸,其實在這點上驚人一致,都把個體當成一次性消耗品。

更為殘酷的是,那些跨界者往往遭到「雙重不信任」。在台灣,他們常被懷疑是大陸的統戰工具;而在大陸,他們又被提防可能是台灣的間諜。兩邊的疑慮,使他們即便短期被捧為樣板,也難以真正融入社會,反而長期受到監控,只能徘徊於邊緣。

這並非個別悲劇,而是制度性的必然結果。當兩岸都把人當作宣傳與鬥爭的素材時,就註定會有人被利用、被拋棄。政權追求的不是尊嚴與人性,而是冷冰冰的政治效益。

冷戰時期的叛逃者,已經用血淚證明了這條鐵律,而今天的台海仍在重演同樣的劇本。李顯斌、林毅夫、林賢順,不僅是歷史人物,更是制度殘酷的鏡子。當我們看到如今的樣板人物被高舉時,不妨想想,他們的結局會否只是另一個孤魂?(照片翻攝畫面)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