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29°
( 30° / 28° )
氣象
2025-09-16 | 台灣好報

掌中之光,案頭孤燈/王曉倩

掌中之光,案頭孤燈/王曉倩

王曉倩

如今的人們,似乎都與手機結下了不解之緣。無論置身何處,總能看到閃爍的螢幕映照著一張張專注的臉龐。在地鐵晃動的車廂裏,在氤氳著香氣的餐桌旁,甚至是在川流不息的十字路口,總有人低著頭,指尖在冰冷的螢幕上翩躚起舞。

說來慚愧,我自己也難逃這般境遇。閒暇時分,手指總會不自覺地伸向那個發亮的物體。有研究表明,即便手機靜置一旁,它的存在本身就如一個無形的漩渦,不斷吞噬著我們的注意力。那些未讀提示的紅點,宛若懸在心間的朱砂痣,時時刻刻誘人採擷。

神經科學家通過腦部掃描發現,長期沉迷手機的人,其前額葉皮質竟會逐漸變薄——這片掌管自控與決斷的疆域,正在被我們日復一日的滑動所侵蝕。我們以指尖丈量世界,卻未曾想到,也在不經意間重塑著自己的大腦圖譜。

推送的文章、朋友的動態、爆炸的新聞……資訊如潮水般湧來,永無止境。然而這些碎片化的閱讀,恰似春風拂過湖面,泛起漣漪卻難留深痕。研究表明,越是頻繁地切換關注點,越是難以進行深度思考。我們以為在汲取知識,實則可能正在喪失沉思的能力。

猶記少時讀書,總要尋覓一處靜謐角落,讓心神漸次沉靜,方能步入文字構築的世界。而今研究顯示,紙質閱讀時的大腦活動更為沉靜有序,與刷手機時的淺層興奮大相徑庭。我們輕劃螢幕,自以為博覽群書,殊不知可能正與深度思考背道而馳友人相聚,本應是言笑晏晏、溫情脈脈的時刻,卻常常淪為各自刷屏的默劇。《社會心理學》期刊曾有論文指出,僅手機在桌就足以降低交談的深度與共情的溫度。那塊發光的板子,不知不覺間就將人與人之間的溫情稀釋、沖淡。

最令人憂心的是那種虛幻的滿足感。日讀萬言,便自以為學識淵博。然而腦科學研究證實,深度閱讀時形成的神經聯結,遠比碎片閱讀時來得牢固而豐富。真正的閱讀需要靜心凝神,需要與文字角力,甚至需要經歷困惑與頓悟——這一切,恰是那塊發光螢幕最難給予的禮物。

某日在地鐵上,見一青年手捧紙質書,在擁擠人潮中讀得入神。那一刻,時光仿佛倒流。認知學研究或許可以解釋:紙質書的質感、重量甚至墨香,都能幫助記憶更好地紮根。每一頁翻動的聲音,都在悄無聲息地加深著理解的深度。

而今我試著改變,每晚將手機請出臥室,獨坐燈下,重拾紙書。研究表明,僅四周的減少螢幕時間,就足以讓前額葉皮質開始恢復。初時確實難熬,心神不寧,若有所失。但隨著時光推移,漸漸能沉入字裏行間,重新發現深度閱讀帶來的喜悅,遠非刷屏之樂所能及。

掌中之光雖炫目,終不及案頭孤燈照得深遠。人若沉湎於即時的滿足,便再難體會思考帶來的回甘。願我們都能偶爾放下手機,重拾書本,在舒緩的閱讀中,找回被這個快節奏時代碾碎了的沉思時光。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