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鬼月」甫過到八月初臨的思懷感受/尤榛嚴

尤榛嚴
鬼門關意味著送走好兄弟的最後一夜! 新曆8月22日即農曆6月30晚上11時開鬼門,好兄弟在人間享受整整一個月,直到「關門」那一刻才正式返回陰間。 今年鬼門關落在9月21日晚上11時,也就是農曆7月30日。 台灣人每遇鬼月這個習俗,都有點顧忌和怕怕的,不太探訪人家也不太喜歡人家來,不看、買房子,不相親、訂親、結婚,反正一般喜事都熬到鬼月過了,農曆八月一日後再忙碌、熱絡起來。
鬼月雖然有怕怕的感受,但七夕中國情人節卻是浪漫有情的,七月十五中元節等普渡活動是熱鬧多彩的,整個七月就是敬天法祖、慎終追遠的氛圍。有時候會出現「閏七月」,例如2006年就是,一般民眾認為農曆七月會過兩次,其實「開鬼門」、「關鬼門」只在正七月,所有的普渡活動也在正七月,閏七月沒有活動。
現在是科學突飛猛進的AI時代,西方哲人有言「每一天就是每年最好的一天」,吾人如何看待台灣農曆七月的習俗?這觸及了一個值得現代人思考的議題:在科學與科技突飛猛進的今日,我們該如何看待像「農曆七月鬼月」這類充滿傳統信仰、文化意涵的習俗?
一、鬼月的文化與情感價值
雖然「鬼月」在表面上常與「禁忌」、「恐懼」連結,但其實它蘊含的是台灣人敬畏自然、尊重祖先、慎終追遠的精神。這不單是對死者的尊重,更是一種對「生命循環」的理解與敬畏。從普渡、拜好兄弟,到不動土、不嫁娶等行為,反映出的是一種群體默契與文化認同。這類習俗雖然未必有科學證明,但它們在人心中的力量,來自於「情感連結」與「社會秩序」。這是任何AI或科技都無法完全替代的。
二、科學時代下的「理性包容」
AI科技與理性思維的推廣,幫助我們辨別事實與迷信,但也讓人有機會以更包容的角度去理解傳統。比如我們或許不再「真的相信」鬼門會打開,但仍願意尊重長輩的堅持,參與普渡與祭祀;我們可能不會完全避開鬼月結婚,但也會挑日子、求個心安;科學解釋不了的一些經歷,我們稱為「民俗信仰」,給人一種心理安慰與秩序感。這就是現代社會中,一種「理性與信仰共存」的智慧。
三、農曆七月的另一面:人文與藝術
鬼月不只有「怕」,也有「美」與「情」的成分:
七夕情人節——牛郎織女的故事,是古代對愛情的寄託;
中元普渡——不只是「拜好兄弟」,更是社區合作、家族團圓的時刻。
整個七月的氛圍,是濃濃的人情味與鄉土情懷。甚至,像布袋戲、歌仔戲、廟口電影等,往往都是在農曆七月最熱鬧登場,是台灣文化藝術的重要展現。
四、現代人該如何面對?
提到西方哲人說「每一天都是最好的一天」,代表積極、當下、理性的生活態度;而農曆七月則代表記憶、懷舊與慎終追遠。這兩者並不矛盾,反而可以並行不悖。以下是一些現代觀點的建議:
一、尊重傳統但不迷信:參與儀式,維繫家庭與文化情感,但以理性看待禁忌。
二、轉化習俗為教育:透過七月的活動,傳達孝道、感恩、生命教育的觀念。
三、文化創意應用:結合戲劇、文學、設計等,把鬼月轉為「文化資產」與「藝術靈感」的來源。
四、保留心靈的敬畏:即便我們信科學,也不必完全拋棄對「未知」的尊重,這是人文精神的養分。
農曆七月不只是「鬼月」,它是台灣人集體潛意識的縮影,是文化、情感與社會記憶的載體。在AI與科學日新月異的時代,我們不需要一味丟棄這些傳統,而應該用新的視角去理解它、包容它,甚至轉化它,使它成為文化延續與創新的養分。就如同一位現代哲學家說的:「真正的現代化,不是消滅過去,而是讓過去活在現在。」(照片翻攝 Pnterest)
最新生活新聞
-
一間新穎的二手書店/陳慧文
(26 分鐘前) -
山徑徐行逐秋光/伊夢遙
(30 分鐘前) -
守護農村文化記憶 見證土地上的真功夫
(37 分鐘前) -
回應民生南路人行道改善計畫陳情 斗六市公所:還路於民、兼顧安全與發展
(41 分鐘前) -
吳楚關鎖板子磯/熊代厚
(42 分鐘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