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25 | 台灣好報

無常到空性/李魚豪

李魚豪
人生的智慧,從不是一蹴可幾,而是隨著年歲逐步沉澱。回顧近五年,筆者經歷了兩次頓悟:37歲那年,醒悟「唯有生命終結,才能真正放下」;至42歲,復頓悟「放下執著的執著,不也是執著?」
佛家強調無常與空。37歲的體悟,正是「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的寫照:人再多牽掛,終究隨死亡歸於空寂。42歲的領悟,則呼應《金剛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若執著於「放下」,放下本身也成為執著。這是從無常到空性的深化。乃是以「無常」為起點,走向「空性」的過程。
道家重視自然與無為。37歲的感悟,是對「死生亦大矣,而不得與之變」的承認:生死本是自然,不可強求。42歲時,則更接近《道德經》「為無為」的精神:若刻意放下,反而落入「有為」的陷阱;唯有順其自然,方能契道。乃是由「順命」而抵達「無為」的領悟。
儒家則以不惑與知天命象徵人生。筆者的37歲,對應「知天命」:承認死亡的必然,理解生命的限度。42歲,則對應「不惑」:明白即使追求超脫,也可能是新的困惑。只是筆者的次序恰好顛倒,「先知天命,後得不惑」,卻正顯示這些境界並非僵硬的年齡線,而是修養層次的遞進。這是從「知命」進而走向「不惑」的心境。
從佛家的無常、道家的順命,到儒家的知命,筆者看到不同思想,都指向同一個答案:
真正的放下,不在強求,不在等待,而在於此時此刻,心無所住,安然自在。
(圖片翻攝示意圖)
最新生活新聞
-
-
災區持續復原 花蓮光復鄉27日停班、停課
(38 分鐘前) -
志工湧入花蓮光復鄉 台鐵發文讚揚守護台灣的超人
(38 分鐘前) -
2025年建築園冶獎 嘉縣榮獲9座大獎
(40 分鐘前) -
助花蓮農業復原 農業部前進災區盤點需求
(43 分鐘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