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節心聲:當尊師重道逐漸消失/丁倩

丁倩
教師節,本是一個感恩與祝福的日子。然而,當我們把鮮花、賀卡送到老師手中時,有沒有真正聽見教育現場的心聲?
少子化的浪潮,已經成為台灣教育最嚴峻的挑戰。從幼稚園到研究所,招生數字年年下滑,許多學校不得不合併,科系停招已經屢見不鮮。曾經被視為「金飯碗」的教職,如今不再穩固,反而讓許多老師陷入焦慮與不安。教師不僅要面對課堂上的挑戰,還要承受來自社會與家長的無形壓力。
現場的案例比比皆是。國小老師抱怨,明明在課堂上反覆指導,但孩子數學考不好,家長就怪罪老師,最後再花大錢送去補習班,轉頭又質問:「學校老師到底在教什麼?」國中老師感嘆,學生上課心思全在手機,成績自然提不上去,家長卻認為是老師不用心。大學教授更無奈,少子化導致招生不足,學校不得不降低門檻,學生程度參差不齊,教學現場吃力不討好,卻還得承受「高等教育不彰」的指責。
更令人擔憂的,是價值觀的錯位。台灣家長追求「名牌學校」,不惜砸錢讓孩子出國鍍金,卻輕視本土教育資源。技職體系因此被邊緣化,願意投入職校的人口越來越少。結果就是:社會上許多冷門卻重要的行業後繼無人,學校裡教的知識與社會實際需求脫節,教育與就業之間的斷層越來越大。
同時,校園裡「尊師重道」的傳統禮俗正在快速消失。現在的孩子,為人處事、待人接物的基本禮貌普遍下降,甚至一言不合就頂撞、辱罵老師,把師長的勸導當耳邊風。當教育淪為單純的分數遊戲,家庭與學校若只顧成績,而忽略了德、智、體、美、群的全面培養,那麼孩子終將失去健全成長的基礎。教育的根本,不只是培養高分學生,更是塑造有品格、有責任感的公民。
教師節,除了要向老師們表達感謝,更應該把它當作社會的集體反思:到底要給孩子什麼樣的教育?是否還願意給老師應有的尊重與支持?教育不是老師一個人的責任,而是整個社會共同的功課。
政府應正視少子化下的教育危機,制定長遠政策,避免學校與師資流失;家長應和老師站在同一陣線,共同陪伴孩子成長;社會更該重新檢視對教育的價值取向,不再只看分數與名校,而是全人教育與人格培養。唯有如此,教師節的祝福才不會流於形式,老師的心聲才能真正被聽見。(圖/翻攝網路)
最新生活新聞
-
金門秋節應景食品抽驗30件 衛生局:檢驗均符規定
(4 小時前) -
鐵門終開!慈濟動員千人清掃花蓮災宅 各界物資湧進光復鄉
(4 小時前) -
金門稅務局代表縣長秋節前慰問獨居長者
(4 小時前) -
統一基金會辦黃金鑽石婚圓夢活動 110 對銀髮佳偶紅毯敘深情
(4 小時前) -
臺南10/2起3行政區停水壓降供水12小時
(4 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