廟會中秋夜/周俊傑

周俊傑
暮色剛漫過老城區的屋簷,城隍廟廟會的紅燈籠就一個接一個亮了。暖紅的光順著青石板路鋪展開,它還混著巷口老桂樹的甜香,把中秋的氛圍揉得軟乎乎的。我揣著外婆剛塞給我的月餅往廟會走,我還沒到門口,就聽見糖炒栗子的吆喝聲裹著風飄過來。這熱鬧勁兒讓人心裏發暖。
我走進廟會,最先吸引我的是糖畫攤。老師傅站在燈影裏,他手裏銅勺裏的糖液泛著琥珀光。老師傅手腕一轉,就畫出一輪圓月亮。他接著再添幾筆,兔子的耳朵就翹了起來。孩子們圍著攤子踮著腳吵著要糖畫,老師傅不著急也不煩躁。他每遞出一串糖畫,都要叮囑一句 “慢些舔,別燙著”。我站在旁邊看,我想起小時候攥著外婆的手來買糖畫的事。那時候,我總把月亮造型的糖畫留到最後才舔,連竹簽上的甜絲都捨不得丟。原來有些甜味,早就被歲月悄悄存進了我的記憶裏。
我往廟會裏面走,城隍廟前的香案邊聚了不少人。香案上擺著切成月牙狀的月餅,還擺著一顆顆飽滿的板栗,另外還有一碗漂著桂葉的清水。老人們捏著香,他們對著月亮的方向輕聲念叨。老人們說的話無非是 “盼在外的娃平安”“願家裏人順遂”。有人笑著接話:“咱拜的不是神,是心裏的念想哩!” 香灰落在青石板上,風卷著香灰沾了點糖畫的甜味,香灰又往猜燈謎的攤子飄去。這情形就像給各處的熱鬧牽了根軟線。
猜燈謎的地方人氣最旺。紅繩從老槐樹的枝椏間牽到石凳上,紅繩上掛滿了寫著謎題的彩紙。風一吹,彩紙晃悠著,就像翻飛的小紅蝶。穿淺藍襯衫的小夥子指著紙條念:“‘中秋月’打一成語!” 周圍人馬上湊過來琢磨答案。有人說答案是 “正大光明”,有人聽了搖頭。有人說答案是 “一輪明月”,他又覺得不對。這時候,一個紮羊角辮的小姑娘舉起手。她說:“是‘光明正大’!中秋的月亮又亮又圓,可不就是光明正大嘛!” 攤主笑著遞她一塊桂花糖,攤主說:“小姑娘說得對!”
接著又有人念謎題:“‘舉頭望明月’打一詞語。” 大家七嘴八舌地猜答案。有人說答案是 “仰望”,有人說答案是 “望月”。直到旁邊的老爺爺慢慢開口,他說:“該是‘觀光’吧?抬頭看月亮,不就是觀賞月光嘛!” 這話一說出來,眾人都點頭笑了。答對的人還把手裏的桂花糖分給沒猜中的孩子,連空氣裏都飄著溫軟的勁兒。
戲臺前早就坐滿了人。前排的老人裹著薄毯搖蒲扇,後排的孩子騎在父親肩頭。孩子們手裏舉著粉白的棉花糖,那棉花糖就像捧著朵小雲彩。戲開演之前,賣桂花糕的攤子先熱鬧起來。攤主把木甑子一掀開,甜香裹著熱氣散開,這味道引得人直咽口水。我買了一塊桂花糕,我咬下去的時候,糯米的軟混著桂花的香。這味道一下子讓我想起外婆蒸的糕。每年中秋,外婆總在蒸籠裏墊上新鮮桂葉,外婆說這樣蒸出來的糕,才沾著月亮的味道。
最後,戲開演了,演的是《嫦娥奔月》。臺上的嫦娥水袖一揚,那動作就像拂過一陣清風。扮演吳剛的演員握著斧頭 “劈桂樹”,台下立刻響起掌聲。我站在人群後面,我看見旁邊的長椅上,老爺爺正給老奶奶剝板栗。老爺爺輕聲說:“戲裏的團圓再好,也不如咱手裏的熱板栗實在。” 月光落在他們的白髮上,就像撒了層碎銀,連時光都好像在這溫情裏慢了下來。
快到子時,廟會的人漸漸少了。攤主們收拾著攤子,他們把剩下的糖畫、桂花糕分給路過的孩子和守門的大爺。香案前的老人把供品分給乞丐,老人說:“中秋的甜,得大家分著吃才夠味。” 我往回走的時候,桂花瓣落在我的袖口。我抬頭看見月亮掛在老槐樹的枝椏間,月亮把影子投在青石板上,那影子就像鋪了條銀閃閃的路。
我走出巷口時,身後的紅燈籠還亮著,風裏的桂花香也還在。我知道,明年中秋,這廟會的燈還會亮,糖畫還會甜,桂花糕還會冒著熱氣。
最新生活新聞
-
苗縣道路拓寬疑挖到山佳遺址文物 工程暫喊卡
(25 分鐘前) -
高雄市長初選持續加溫 許智傑深藍基本盤搶票
(31 分鐘前) -
鞭炮聲送行!華偉漁業7億新船黃鰭滿儎707啟航 展現國際化團隊力
(32 分鐘前) -
花蓮災區路難行 業者出動沙灘車載運便當物資
(33 分鐘前) -
基隆中正社區照顧關懷據點揭牌 期盼成為長輩第二個家
(35 分鐘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