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34°
( 35° / 31° )
氣象
2025-10-03 | 台灣好報

從海權到太空權:未來霸權的新戰場╱魯云湘

從海權到太空權:未來霸權的新戰場╱魯云湘

魯云湘(戰略智庫研究員)

19 世紀,美國海軍戰略家馬漢的《海權論》一度改變了世界。他強調,海洋國家的強盛與否,取決於能否控制海上交通線與港口據點,同時擁有一支能保護商船及航道的強大艦隊。歷史上,大英帝國因掌握全球航線而成就「日不落帝國」,而美國在二戰後繼承這一模式,以航母打擊群與全球基地網路,維持至今的區域強權。

然而,當人類活動逐漸邁向太空,這套思維似乎正準備「轉換舞台」。如果說地球是一座大島,其他行星與衛星則是「外島」與「島鏈」,而太空航道便成為新的「海上交通線」。未來,誰能率先掌握太空交通節點,誰就有可能在新世紀複製馬漢的「制海權」理論,只不過名稱換成了「制太空權」或「制宇宙權」。

在海權時代,諸如馬六甲海峽、蘇伊士運河等海上要道,是決定海洋國家興衰的關鍵。當著眼到太空時,對應的就是太空港、月球基地與軌道空間站。這些設施不僅是發射與補給的節點,更是未來戰略上的「據點」。

例如,若將太空港建設並部署於赤道,便能以最低能量成本進行發射,可能成為全球競逐的首要戰略資源;月球基地則具備就地取材與補給能力,可作為深空探索的跳板;而拉格朗日點等穩定重力區,則像天然制高點,可布署監視與防禦平台。誰能先占領這些節點,誰就能像昔日的英國一樣,控制未來的「交通要道」。

海權的基礎是造船工業與全球航運,太空權的基礎則是火箭技術、衛星網路與能源突破。今日的火箭回收技術、核動力推進與 AI 自主導航,就像當年的蒸汽機與鋼鐵船,代表著海洋國家能否維持航線的根本。

此外,低軌衛星星座的布建,也像是海上的艦隊編組。誰能掌控衛星鍊網路,就能主導通訊、偵察與導航,這與海軍在海權時代,控制電纜與航路如出一轍。

海權與太空權,其實兩者的邏輯可謂是一致的:控制航線與節點,保障資源流通,維持國家力量。但目標卻有差異。海權,以保障貿易與殖民利益為主,確保國家財富來源;太空權,則著重於確保衛星安全、開採太空資源、並建立穩定的太空基礎設施網路。

因此,未來的競爭不一定是航母對決、艦隊廝殺,而更可能是「誰能先建設、誰能守住」太空交通與能源體系。

其實不難看出,凡是成立太空軍部隊的國家,如美、俄、中、日、英、法等,都已將國家戰略的目光投向近太空領域,並積極展開佈局。美國率先成立「太空軍」,明確將太空定位為新的作戰空間;歐洲與日本則持續強化太空監視與衛星防護能力;中國大陸近年來更以高頻次火箭發射、建構近地軌道衛星網路為重點,展現加速追趕的姿態。

這些舉動,都像是 19 世紀各國瘋狂造艦的翻版。只不過,這次競爭的不是鋼鐵戰艦,而是太空港、衛星星座與深空探測器。

回顧歷史,海權的本質就是「控制交通線、節點與資源」,太空權也是如此。不同之處在於,海權建立在港口與船艦,太空權則依賴火箭、基地與軌道。或許數十年的未來,赤道太空港、月球基地與拉格朗日點,將是新的戰略要地。誰能率先形成完整的太空交通網,就有可能成為「新世紀的霸權國」。換句話說,馬漢的海權論,正在宇宙中以另一種形式重演。(照片翻攝示意圖)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