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風味學:鹹菜與覆菜》芥菜保存技術到餐桌創新 專家學者與主廚共探客家發酵文化

覆菜湯水品評建立客家風味語言 「巴薩米克桶覆菜」開啟傳統發酵的當代想像
【記者 鄭瑞芳/台中 報導】由台灣美食技術交流協會主辦、客家委員會、農業部農村發展及水土保持署臺中分署聯手支持「客家風味學」系列活動,於台北 The One 生活概念店舉辦《客家風味學:鹹菜與覆菜》交流會,聚焦客家發酵文化、鹹菜與覆菜風味定義及再詮釋。活動集結飲食研究專家、產業代表與廚師團隊,並探討如何以便當作為文化載體,讓客家保存食走進日常餐桌,並在健康、風味與產業之間建立新的平衡。
從保存智慧到生活文化:讓鹹菜與覆菜回到日常餐桌
客家委員會產業經濟處金玉珍代理處長指出,鹹菜與覆菜凝聚了客家人「惜物、順時、重工序」的生活哲學,但在現代飲食體系中已逐漸淡出日常。當發酵飲食重新受到關注,正是思考如何以當代形式回應傳統智慧的時機。
農業部農村水保署臺中分署陳榮俊分署長則表示,客家發酵文化的再生不僅是飲食議題,也與農村再生息息相關。從協助小農串聯、導入加工與衛生管理,到品牌包裝與市場推廣,這些都構成了農業轉型的重要一環。「讓食材的在地性成為價值,而不只是背景。」

▲產官學各界出席《客家風味學:鹹菜與覆菜》品評餐會。
以發酵的科學重新閱讀客家味:從芥菜品種到風味治理
飲食文化研究者、台灣美食技術教育協會理事長徐仲指出,客家鹹菜、覆菜、梅乾菜雖同屬芥菜發酵品,但在鹽度、菌相與製程上差異明顯,真正影響風味的是技術而非族群標籤。他倡議以「品種—菌相—鹽度」三軸重新理解發酵食品,建立芥菜品種資料,讓消費者更能辨識風味來源。徐仲強調,發酵不等於高鹽或不健康,酸味是乳酸菌作用的結果,代表發酵成熟。他主張結合「教育 × 認證 × 敘事」推動地方飲食再生,打造兼具文化與市場價值的台灣風味治理模型。
建立以語言為核心的風味教育:覆菜湯水品評與感官語彙
為推廣客家發酵飲食文化,活動設計以感官語彙為核心的風味品評環節,借鑑日本柴魚高湯的評鑑邏輯,邀請與會者品飲「覆菜湯水」,從「日味、風味、鹹味、甘味、韻味」五項指標體驗發酵層次。理事長徐仲指出,此練習核心在於建立「風味語言」,以客語描繪味道,讓日曬、季風與土地氣息的感官記憶化為文化表達,呈現客家飲食的深度與韻味。
以便當為文化實驗場:讓發酵重新進入日常
隨著健康飲食風潮興起,原味廚房創辦人鍾坤志分享如何將客家鹹菜、覆菜融入現代健康餐盒,打破「發酵=不健康」的迷思。團隊研發七款示範便當,如「覆菜燜豆腐」、「鹹菜炒肉絲」,展現傳統發酵技術與現代營養的融合。鍾坤志指出,發酵蔬菜若結合 HACCP 認證、菌種與鹽度標示,並透過文化敘事與教育推廣,將有機會重新進入主流市場。他呼籲從校園午餐著手,培養孩子理解「風味背後的文化工藝」,此舉亦呼應,農業部長期推動的「農村當季食材入校園」政策,展現傳統與創新共存的飲食新方向。

▲▼米其林綠星餐廳 Embers主廚-Wes 郭庭瑋、The One 主廚王孟澤,使用苗栗公館鄉覆菜和「金椿茶油工坊」,設計出一套屬於苗栗農村客家風味學。
客家覆菜創新實驗:從巴薩米克桶發酵到餐桌創作
為探索傳統客家覆菜在不同發酵條件下的風味變化,團隊首度嘗試以巴薩米克醋桶,苗栗公館鄉覆菜產業的青年陳啓浩、陳紹先合作,進行覆菜發酵。選用該材質的原因,在於巴薩米克醋桶長期浸潤於葡萄酒與木質香氣之中,能提供穩定的微氧環境與天然菌相。桶內並加入地瓜酒,以高酒精度抑菌、提香,使乳酸與酒香交疊出更具層次的風味結構。
開桶後的覆菜帶有淡淡果香與木質韻味,酸度圓潤、鹹味柔和,被認為兼具「土地氣息與發酵厚度」。這批覆菜也成為米其林綠星餐廳 Embers 主廚 Wes 郭庭瑋 的創作靈感,他將其酸鹹層次融入紅酒豬尾肉凍,展現出可與酒對話的發酵風味。
The One 主廚王孟澤則以苗栗公館鄉農會「覆菜」為主軸,搭配紫蘇梅果醬重新演繹傳統肉片湯,並以苗栗三灣「金椿茶油工坊」為基底油脂,平衡發酵的酸鹹層次,帶出溫潤的果香與收尾。多道料理結合地方農產與當代技術,展現了客家風味在現代餐桌上的多元可能。團隊後續將持續觀察不同容器與時間對覆菜風味的影響,作為未來文化與感官研究的延伸方向。
「客家風味學」系列以保存食為主題,結合生產者、製作者、飲食研究、文化教育與餐飲實踐。繼《鹹菜與覆菜》後,團隊將推出《酸桔醬與桶柑餅》專題,延伸至早餐與飲品領域,持續探索客家飲食的現代樣貌。(照片記者鄭瑞芳翻攝)
最新生活新聞
-
-
114年「人本道安.透明廉安」高峰論壇 張善政:工程倫理與廉政治理缺一不可
(29 分鐘前) -
台南永康轉運站將試營運 11條客運路線進駐
(30 分鐘前) -
彰化台灣設計展參觀人次突破百萬 點燃設計展熱潮
(31 分鐘前) -
中選會委員何時提名? 卓揆致歉:月底前
(36 分鐘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