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23°
( 24° / 22° )
氣象
2025-11-01 | 台灣好報

中國神舟21號太空船成功發射 3個半小時快速交會對接 /羅登廉

中國神舟21號太空船成功發射 3個半小時快速交會對接 /羅登廉

羅登廉(作家、文藝評論家)

深秋的中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一枚火箭刺穿夜空。 23時44分的點火指令,讓神舟二十一號帶著三名太空人奔向天宮,也為中國2025年的載人太空任務畫下圓滿句點。這不是驚天動地的突破,沒有載人登月那樣的里程碑式跨越,卻在日復一日的堅守中,透出中國航天最動人的底色。

人們總愛追逐高光時刻,但航太事業的真諦往往藏在那些看似平淡的數字裡。長征火箭第604次飛行,神舟飛船第21次出征,28名太空人44人次進入太空。從首次載人飛行到如今的常態化駐留,從蹣跚學步到穩健前行,中國航天用幾十年時間完成了從追趕到並跑的蛻變。這種蛻變不是突然降臨的奇蹟,而是無數次精準計算、反覆試驗累積的結果。就像這次任務中3.5小時的快速交會對接,背後是無數次地面模擬和技術迭代,讓曾經的尖端技術變成瞭如今的常規操作。

太空探索的深度,終究要靠科研的厚度來支撐。神舟二十一號乘組將要進行的27項科學實驗,都深深紮根在基礎研究的土壤裡。首次在軌飼養小鼠研究失重對行為模式的影響,探討遺傳密碼起源與手性的關係,這些看似微小的課題,實則在叩問生命起源的終極問題。載重專家張洪章從科研工作者到航太員的轉變,恰好印證了中國航太的務實邏輯,太空不是炫技的舞台,而是探索未知的實驗室。那些在微重力環境下取得的科學研究數據,終將轉化為惠及民生的技術成果,這正是航太事業最樸素的價值所在。

國際合作的身影,讓這趟太空之旅更有溫度。巴基斯坦航太員的選拔訓練正在推進,港澳航太員也加緊備戰飛行任務。中國太空站從來不是封閉的堡壘,而是開放包容的太空家園。這種開放不是刻意為之的姿態,而是源自於實力的自信。從最初引進技術到如今輸出標準,從被動參與到主動引領,中國航太用37次發射任務證明,探索宇宙的道路上,合作遠比競爭更有意義。不同膚色、不同國籍的太空人終將在天宮相聚,共同書寫人類命運與共的新篇章。

艙外航太服的延壽使用,太空站碎片防護裝置的安裝,在軌輪換的順暢銜接,這些細節拼湊出中國航太的成熟模樣。它不再需要用驚天動地的成就來證明自己,而是在日復一日的堅守中,展現著穩健前行的力量。就像東風航太城那條新建成的航太路,連結戈壁與城市,也像徵著航太事業與日常生活的緊密相連。

神舟二十一號的升空,沒有太多豪言壯語,卻在平淡中彰顯偉大。它告訴我們,真正的航太強國,不只要有探索星辰大海的勇氣,更要有把平凡事做到極致的耐心。當太空探索成為一種日常,當科學實驗在天宮常態化開展,當國際合作成為航太事業的常態,中國航太已抵達了新的高度。

夜色中的火箭尾焰漸漸消散,但人類探索宇宙的腳步從未停歇。神舟二十一號正在太空中平穩飛行,它承載的不僅是三名太空人的夢想,更是一個民族對未知的好奇與執著。這種好奇與執著,終將引領我們走向更遠的深空。(照片翻攝畫面)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