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23°
( 24° / 23° )
氣象
2025-11-05 | 台灣好報

36天停擺美國治理失靈?/羅登廉

36天停擺美國治理失靈?/羅登廉

羅登廉(作家、文藝評論家)

華盛頓的時鐘撥過午夜,美國政府停擺的天數定格在36天。這個數字刷新了7年前的紀錄,卻沒有多少人感到意外。從1980年至今15次停擺,從過去大多一兩天的短暫僵持,到如今動輒數十天的漫長消耗,美國政治似乎正在把「停擺」從應急狀態變成常態。

沒人會真的以為這場僵局只是因為健保福利的數字之爭。參議院14次否決臨時撥款法案,背後是兩黨越來越深的裂痕。以前的停擺多少還有談判的空間,現在更像是一場精心算計的政治博弈。共和黨想藉著停擺推進政府精簡,民主黨要把民生議題變成選舉籌碼,雙方都把民眾的切身利益當成了博弈的籌碼。那些爭論不休的議員們領著穩定薪水,而空中交通管制員要無薪上崗,低收入家庭等著的食品救濟金斷了來源,參保人要面對明年上漲的醫保費用。

經濟帳本上的損失一目了然。國會預算辦公室估算的70到140億美元無法恢復的產出,不是冰冷的數字。這背後是小企業因政府合約暫停而現金流斷裂,是旅遊業因民航混亂而錯失客源,是一般家庭因收入縮水而削減開支。更值得警惕的是,停擺對信心的打擊比經濟損失更難修復。當人們看到政府連正常運作都無法保障,當國際社會目睹美國一次次陷入治理癱瘓,這種信任的流失會滲透到經濟和社會的各個角落。

30多年前的停擺大多是短期陣痛,如今卻成了「慢性病」。 1980年代8次停擺大多一、兩天就結束,而近年來的4次停擺,一次比一次漫長。這背後是政治極化的必然結果。兩黨在參議院的席次差距縮小,妥協的空間也隨之壓縮,冗長辯論等程序漏洞被反覆利用,使得原本應該服務國家的機構,變成了黨派鬥爭的戰場。民眾對國會的支持率跌到15%,近八成成年人不認可國會工作,這種失望不是憑空而來的。

受影響的從來都不是那些身處頂樓的政客。紐約機場裡排隊等待的乘客,馬里蘭州領取免費食品的聯邦僱員,依賴醫保的普通家庭,他們才是這場政治博弈的真正買單者。 13,000名空中交通管制員無薪工作,請假的人越來越多,航空安全風險不斷上升;42000萬依賴食品救濟的美國人斷了補貼,其中大多是低收入群體;24000萬醫保參保人要面對明年上漲的保費,有些家庭每年要多花上千美元。這些具體的困境,遠比GDP下降的百分點更能說明停擺的危害。

有人說這是制度設計的問題,有人歸咎於兩黨的極端化,其實本質上就是治理能力的衰退。一個國家的政治體系,本該有化解分歧的能力,而不是讓分歧演變成全民災難。當預算審核變成黨派鬥爭的工具,當民生福祉讓位給選舉利益,這樣的停擺就不再是偶然的危機,而是制度失靈的必然表現。

36天的紀錄可能還會被刷新,而真正的損失遠不止於經濟產出。民眾對政府的信任,對民主制度的信心,正一次次停擺中被慢慢侵蝕。當停擺成為常態,當妥協成為奢望,美國需要面對的,可能不只是下一次更長的停擺,而是整個治理體系的深層危機。這場停擺終會結束,但它留下的傷痕,以及暴露的問題,恐怕需要很長的時間才能真正修復。(照片翻攝示意圖)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