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惜生命中的那面“鏡子”/張士傑

張士傑
歷史中總有一些情誼,令人動容,也引人深思。唐太宗李世民與名臣魏征的故事,便是其中之一。
貞觀十七年,魏征去世。唐太宗悲痛不已,對身邊人說了一句流傳千古的話:“人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魏征走了,我失去了一面鏡子啊!”
這番話情真意切。在魏征病重時,太宗曾帶著太子親去探望,當面許諾將衡山公主許配給魏征的兒子。魏征走後,太宗更是親自為他撰寫碑文,情誼之深,可見一斑。此時的魏征,是他眼中光可鑒人、毫無瑕疵的明鏡。
然而,這面“鏡子”後來卻被太宗親手摔碎了。
太子謀反案爆發,牽連出魏征曾舉薦的官員。又有人告發,說魏征曾私下將自己的諫言記錄交給史官,似有博取身後名的私心。猜忌的種子一旦種下,往日的一切忠誠都變了味道。太宗勃然變色,他推倒了親手為魏征題寫的墓碑,斷然取消了公主的婚約。
讀史至此,常讓人掩卷長歎。再明亮的鏡子,一旦被“不信任”的灰塵蒙蔽,便再也照不見真相。我們何嘗沒有過類似的經歷?
生活中,那些願意對我們直言相告、在我們得意時潑點冷水、在迷茫時給予提醒的摯友、家人或夥伴,就是我們寶貴的“人鏡”。他們的話或許不總是那麼動聽,卻最能照見我們看不見的盲點與不足。
可人心是微妙的。當信任充盈時,逆耳之言是苦口良藥;當信任動搖時,同樣的忠言卻可能被解讀為別有用心。我們有時也會像太宗一樣,因一時的情緒與猜疑,遷怒於那面如實反映問題的“鏡子”,甚至想將它棄之不顧。
魏征與太宗的故事,最可貴之處不在於最初的知遇,也不在於後來的猜忌,而在於最終的醒悟。
後來,太宗遠征高句麗失利,國力受損,疲憊歸來。他悵然若失,說出了那句充滿悔悟的話:“如果魏征還在,一定不會讓我有這次失敗的遠征!”直到碰了壁,走了彎路,他才在現實的教訓中,重新看清了那面鏡子的價值。於是他做了更難得的事:派人重新祭祀魏征,將被推倒的墓碑再次立起,好好安撫魏征的家人。這不是一次簡單的認錯,而是一個人對真理的回歸。他終於明白,鏡子碎了,看不清的是自己;把鏡子重新立起來,需要的是巨大的勇氣和自省。
歷史告訴我們:鏡子會蒙塵,也可能被摔碎。但只要我們有勇氣擦去灰塵,有智慧將破碎的鏡子重新立起,光明就依然能照亮前路。
請務必珍惜你身邊那些敢對你說真話的人。他們是我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明鏡。即便偶有摩擦,甚至一時誤解,也請別輕易將這面鏡子打碎。
因為,那鏡中映照的,是我們最真實的自己。
最新生活新聞
-
-
南科草鴞保育環境教育 推廣永續生態觀念
(5 小時前) -
不是食材!網拍紅棗、人參 最高恐罰200萬
(5 小時前) -
菸害防制推理遊戲教具 引導學生認知菸害
(5 小時前) -
15萬顆芬普尼蛋流入9縣市!2大超商均未進貨
(5 小時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