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個『不要』」給網路健康科普劃紅線/羅登廉

羅登廉(作家、文藝評論家)
大陸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國家中醫藥房、國家疾管局11月7日聯合印發了《關於醫務人員互聯網健康科普負面行為清單(試行)的通知》,聚焦當前互聯網健康科普中存在的問題,按照相關法律法規規定,提出了十條負面行為清單。
健康科普本是好事,醫生把專業知識轉換成大家都能懂的話,讓大家少走彎路、遠離迷思。但這些年,網路上的健康科普漸漸變了味,有的誇大其詞把普通病狀說得“嚇人”,有的藉著科普賣假藥、推廣沒用的養生課,還有的跨專業亂指點,把網友搞得暈頭轉向。現在,多部門聯合發布的醫務人員網路健康科普負面行為清單,總算給這種亂象劃下了清晰的紅線。
然而,最該警惕的是那些藉著科普外衣牟利的行為。有些醫護人員忘了初心,把專業身分當成流量密碼,在直播間一邊講健康常識,一邊吆喝著讓網友下單,把科普陣地變成了生意場。這背後全是利益算計。清單明確禁止這種違法違規的廣告導流和直播帶貨,就是要把健康科普從商業利益的裹脅中拉回來,讓它回歸公益本質。

▲大陸網路社交媒體各類健康醫藥資訊視頻充斥,網友真假難辨!
虛假和誤導性內容更是健康科普的大敵。一般人缺乏專業醫學知識,很容易被「神醫」「神藥」這類說法矇蔽,有的斷章取義曲解醫學指南,把尚在研究階段的技術說成成熟療法;有的虛構病例編造治癒故事,讓患者放棄正規治療轉而相信偏方。這些行為看似不起眼,卻可能耽誤病情,甚至危及生命。清單禁止發布未經科學驗證的內容,不准誇大治療效果,正是為了守住科學底線,不讓科普變成謠言的溫床。
現在有些帳號用AI批量產生健康內容,既沒有專業醫師審核,也不標註生成來源,內容錯漏百出卻傳播廣泛。一般人很難分辨哪些是專業人士的心血之作,哪些是AI拼湊的垃圾訊息,很容易被誤導。清單要求AI生成的科普內容必須核准真實性、添加顯著標識,既規範了新技術的使用,也給公眾留出了判斷空間。
也有些細節容易被忽視,例如洩漏病患隱私、冒用醫療機構名義進行科普。為了增加說服力,有的醫生未經病人同意就展示其病歷、照片,看似真實可信,其實侵犯了他人權益。仍有一些離職人員繼續沿用原單位身分在大眾場合大肆宣講,誤導民眾以為其觀點代表官方立場。這些行為不僅違背了醫德醫風,也破壞了業界公信力。清單把這些行為納入禁止範圍,反映了對細節的把控,讓科普規範不留死角。
健康科普不是隨便說說的小事,它關係到每個人的生命健康,容不得半點馬虎。這十條負面清單,不是要限制醫護人員科普的熱情,而是要劃定不能碰觸的紅線。真正的健康科普,應該是基於專業、忠於科學、心存敬畏的,既要讓大眾聽得懂、用得上,又要守住法律底線和道德準則。
希望這份清單能真正落實處,讓那些亂象橫生的科普帳號無處遁形,也讓認真做科普的醫護人員得到更多支持。當健康科普擺脫了利益幹擾、摒棄了虛假誤導,回歸到傳播科學、守護健康的初心,才能真正成為公眾信賴的健康指南。這才是清單真正的意義。(照片翻攝畫面)
最新生活新聞
-
-
彰化田中馬拉松登場1.7萬人參賽 任賢齊返鄉參與
(35 分鐘前) -
基隆石垣島航線目標年底前開航 將推淡季票價
(47 分鐘前) -
諾貝爾獎得主羅思曼訪台大 勉唯熱愛才能堅持科學路
(48 分鐘前) -
和美道東書院文化融合節氣 和美鎮公所推立冬養生活動
(57 分鐘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