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24°
( 28° / 20° )
氣象
2025-11-23 | 台灣好報

餐桌上的育兒智慧/楊菊華

餐桌上的育兒智慧/楊菊華

楊菊華

這學期,為了孩子的早餐能吃得健康營養,我堅持早起為他準備。發現他不愛吃水煮蛋,每次吃時都蹙著眉,遲遲不願張口。怕他蒙混過關,我好幾次把蛋剝好,放到他眼前,緊緊盯著,眼神裏透出不容拒絕的威嚴。

那天早晨,我一遍遍催促,甚至不由自主地提高了聲音怒吼:“你必須吃!吸收蛋白質對身體好!”繼而威脅道:“今天不吃了這顆雞蛋,你就別想出門,學也別上了!”

孩子轉身回了廚房。我以為他妥協了,等我去收拾時,卻發現他並未吃。他用他的方式反抗著我。他假裝吃了雞蛋,卻在餐桌上、餐桌下、垃圾桶裏和灶台旁邊,都留下了捏碎“分屍”的殘骸。只看一眼,我就知道,他終究沒吃下那顆蛋。

望著那片狼藉,憤怒瞬間填滿我的心,嘴裏碎碎叨叨說著氣話,恨不得把他抓回來揍一頓。老公安慰我,不吃就不吃,難道你小時候不挑食嗎?小孩子不都這樣嗎?

我愣了一下。我小時候挑食嗎?挑的,而且很厲害。本想懟他幾句,覺得他和兒子一樣不體諒我的苦心,那口氣卻一下子泄了。我笑著反駁兩句:“我小時候才不挑食呢,我很好養活的。”

有些久遠的事,自己本已忘記,但記憶總在某個不經意的瞬間被喚醒。

那年夏天,母親出了遠門,家中只有我和父親。那是我與他為數不多的獨處時光。

一天中午,父親幹完農活回家,煮了鹹米飯,裏面拌了些蘿蔔絲。我那時挑食,不吃蘿蔔。但因與父親相處甚少,加上他寡言少語,我心裏怕他,不敢明說,只低著頭,任憑委屈的眼淚一滴一滴落進碗裏。父親盛好飯,就大口吃起來。等他起身盛第二碗,才發現我一動不動。聽我說不吃蘿蔔,他伸過碗來:“來,不吃的挑到我碗裏。不喜歡,就不吃好了。”

我怯生生地說:“米飯裏還有蘿蔔的味道……”聲音越說越小,自己都聽不見。父親沒多說,起身打開櫥櫃,拿出一塊大餅遞過來:“下次不吃早點告訴我。這頓先吃餅墊墊吧。”

如今,面對自己孩子的挑食,我卻總急於糾正,急於讓他遵循我認為健康的方式。我幾乎忘了,父親曾給予我的那份理解與包容,是何等珍貴。

或許是生活的快節奏讓我浮躁;或許是我太擔憂他的成長,反而忽略了他內心的感受。父親的回憶,像一面鏡子,照見了我的焦灼。

孩子放學回家,我沒再提早上吃雞蛋的事情。晚餐時,我輕聲問他為什麼不愛吃水煮蛋。他猶豫了一下,小聲告訴我,覺得水煮蛋沒有味道。我沒有像往常一樣反駁,只是點點頭:“那我們一塊想想辦法,看怎麼讓它變得好吃一點。”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育的全部奧妙就在於如何愛護兒童。”理解與包容,便是愛護的最好方式。我知道,我正在學習,像父親當年待我一樣,去對待我的孩子——愛不僅僅是給予,更是理解與包容。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