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
( --° / --° )
氣象
2024-06-04 | 今日新聞

名家》韋安/何為台灣真正生存「實力」?

名家》韋安/何為台灣真正生存「實力」?
2024民進黨勝選,邁向第三次連續但雙少數執政;中美對抗加劇,地緣政治動蕩增高;台灣從高科技產業鏈角色,到強國角力中,都對國際社會,更具被需要性。圖為台北101。(圖/記者鍾怡婷攝)

[NOWnews今日新聞] 2024民進黨勝選,邁向第三次連續但雙少數執政;中美對抗加劇,地緣政治動蕩增高;台灣從高科技產業鏈角色,到強國角力中,都對國際社會,更具被需要性。從45年前,台美斷交時的「棄子」,成為舉舉世關注的「寵兒」。

「兩岸關係」是國際上,最特殊的雙邊政治關係。混雜政權、主權、治權、地緣政治多重因素,攸關台灣生存、發展、或福或禍。這種隔海相望的特殊關係,在內外環境變化中,現在猶如遇到「雙颱」或「多颱」的衝擊和挑戰。

2024,是兩岸間多事和轉折之年。4月10日,北京「馬習二會」。5月16日,國民黨立院黨團訪問北京,並有「傅王會」。520,賴清德就任總統,發表就職演說。

諸事之後,可確定兩岸僵局依然無解。而且,台灣內部綠藍白政爭,外強對抗纏鬥角力,都牽引兩岸關係,走向更複雜、風險徒增的趨勢。我們該如何自處?

要「把事情弄清楚」!台灣到底強在哪裡?

中華民國的國際地位、政治現狀,是由外部力量長期形塑,而非可自主選擇,長期累積演變而生成的「自然現象」。

二戰世界大戰、韓戰、美蘇冷戰,1971退出聯合國,1979台美斷交,這些重大事件和歷史節點,決定了民國的前途路徑和台灣人命運,但無一由我們可掌控。

韓戰之爆發,民國無涉煽風點火。卻意外從突發戰端中得益,避過中共紅色政權跨海侵凌滅頂之禍,保住了台灣。蔣介石想乘韓戰之際反攻大陸,被美國嚴令禁絕。1970年代開始,舉世諸國棄我而去,民國無力挽留邦交。

不過,種種淒涼、無力、無奈,不幸中卻有「大幸」。世界不關我們事,領導者就心無二物,專心打理自家事。

兩蔣時期,得以集中心智專注內政。把國家社會資源,傾注投入普及升級教育。推動義務教育,增設高等教育大學院所。而後,又一心一意引進技術、科學研發,高速發展經濟、建設台灣。

沒有機會在國際事務中分心,或折騰虛耗國力,有專注理政的領導者。又有在台灣特殊人文復合環境,孕育出的高端人才和基層高素質勞工人力,官民齊力共創「台灣奇跡」。不僅整體經濟成長飛速,而且產官合作科技研發,能有效率轉化實際生產運用,打造生產力和創新競爭力。

一位科技界大佬表示,一次產業集民生經濟驅動力和科技創新;二次產業是金融、房地產;三次產業是政治(國際政治)。二三次產業,是踩在一次的基礎上。台灣生存實力,最大的優勢和利基,就是一次產業。

就這樣,中華民國從政治小國,靠自尊自強厚植國力。成為當今影響全球經濟,不可或缺的科技產業鏈核心鏈節。在多領域,都進階世界領先的科技生產力強國。

我們的國際政治地位劣勢,卻是讓自己可以省心,專注「正事」努力發展的優勢。台灣的前景,息息相關其它國家,實在且龐大的經濟現實利益。這才是,讓我們更被需要,更加安全,在機遇與磨難中,自我創造出的生存韌性和生命力。

「避我所弱,強我所強」!不對善意心存幻想,不對他人的支持和友情完全依賴,一切還要靠自身的實力。認清這一基本生存法則和脈絡,台灣才能有自信,不再自覺渺小卑微。也會明白,何處可為?何處不可為?順應自然,無為中有所為,而非無所不為。

只有繼續保有,這種「處驚不變,受寵不驚」的戰略定力。民國與台灣才能,「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再過萬重山」。


●作者:韋安/資深媒體人、高端策略顧問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不代表《NOWnews今日新聞》立場

●《今日廣場》歡迎來稿或參與討論,請附真實姓名及聯絡電話,文章歡迎寄 : opinion@nownews.com



相關新聞


名家論壇》楊威利/劍指中國 美國強化菲律賓防務


名家論壇》蕭徐行/國民黨們 民生議題比監院存廢重要!


名家論壇》單厚之/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綠、白重演馬王政爭?

最新生活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