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23°
( 24° / 22° )
氣象
2025-05-02 | 今日新聞

名家》秋末生/體育班去留 運動部重要考驗

名家》秋末生/體育班去留 運動部重要考驗
教育部體育署長鄭世忠說明運動部籌備規劃現況。資料照。(圖/記者陳威叡攝)

[NOWnews今日新聞] 2025年,運動部將於第三季正式掛牌,標誌著台灣體育行政體系首度自教育體系獨立,朝專責治理邁進。然而,當體育組織架構翻新之際,長期盤據國高中運動員養成體系核心的「體育班」制度,卻依舊未能走出定位模糊、發展失衡的泥淖;歷經多年社會與政策層面的爭論,「體育班該廢還是該改」的辯論,不僅依然未見共識,更在各級政府與主管機關的政策佈局中始終缺少清晰方向。

而在運動部即將掛牌的此刻,體育班制度的存廢與轉型問題,無疑是考驗未來運動治理專業性與政策整合能力的關鍵指標之一。

體育班制度的原始設計與現實落差

1968年,臺灣省政府頒布《發展全民體育培養優秀運動人才實施方案》,首次引入「體育實驗班」制度,作為今日體育班的濫觴。該政策一方面強調推動全民體育、提升國民健康水準,更核心的戰略目標,則在於「參與國際體育競賽,為國爭光」。此後,體育班制度歷經多次修訂:1984年與1990年由教育部進行政策調整,2011年將其設置依據納入《國民體育法》,提升法制位階;2017年則進一步修正相關條文與架構,並依現行法令與教育部所訂行政規則,分別針對高中、國中與國小體育班設置制定具體準則,逐步建立制度化管理基礎。

由體育班制度的發展歷程可見,其初衷是為培養優秀運動選手,透過學校教育體系提供系統性的訓練與升學資源,在過去資源匱乏、民間訓練體系尚未成熟的年代,體育班確實為我國在各項運動賽事中培養出無數人才。

然而時至今日,體育班的「功能老化」與「制度轉型遲滯」問題日益明顯。其主要矛盾表現在以下幾點:

一、學業與運動訓練失衡:根據多項實證研究,體育班學生的學科成績普遍低於一般班級,學校為追求競技成績,往往壓縮正常課程時數,使學生難以兼顧基本學科能力,造成運動生涯結束後的轉職困境。

二、升學與就業管道狹窄:除了體育相關科系或特殊招生管道外,多數體育班學生缺乏跨域能力,難以在一般升學體系或職場競爭中脫穎而出,進一步形成「體育孤兒」的社會現象。

三、成績導向下的訓練文化:在教育評鑑與學校績效壓力下,許多體育班變成「奪牌機器」,學生被迫過度訓練、忽略身心發展,甚或導致運動傷害與心理創傷。

四、教練與師資專業斷裂:體育班中的教練往往來自體育科班,未必具備完整的教育背景,而學校教師又對運動訓練所知有限,導致學生學習與訓練之間出現「專業落差」與「責任斷層」。

從制度結構探討體育班改革的關鍵癥結

要理解體育班的改革難題,必須從其政策與治理架構談起。目前全臺各縣市體育班仍隸屬教育體系,由教育局(處)體健科或學校自主管理。此種架構雖符應教育行政邏輯,卻也導致體育班的「非主業化」問題,無法整合國家運動政策或競技體系需求:意即體育班制度長年處於「附屬於教育」的次位結構,使得運動訓練政策難以有效銜接競技培訓與運動產業鏈的後端資源。

此外,中央層級政策也未能提供清晰改革路徑。過去教育部體育署主導的體育班調查、發展藍圖與輔導機制,因定位模糊、資源有限,往往淪為形式或零星試辦,即便已提出體育班學生輔導機制與轉型構想,但未能建構橫向整合平台,更缺乏法制明文支持與明確的績效指標。

掛牌在即的運動部,該如何回應體育班難題?

運動部的成立,提供了一次制度重構的契機,在此新體制下,筆者認為,體育班的政策定位應由模糊走向明確,並透過幾個面向來實現「從教育附屬走向專責體系」的轉型:

一、政策定位與功能分流:高中通常到二年級就會讓學生選擇分組(現為選班群),未來應可考慮自高二再進行區分,如「競技導向體育班」與「多元參與導向體育社團/選修班」的差別,並將競技型體育班納入國家運動選才體系,由運動部負責規劃資源與升學、就業銜接;而一般學生的運動參與則應回歸教育系統以及運動社區、社團化,以培養運動習慣與健康素養為主,進而扣合運動部促進全民運動的宗旨。試想,過往已有不少非科班出身的優秀國手如籃球蔡文誠、棒球沙子宸等,將運動參與的普及度更加提升,或許能夠接住更多的璞玉,也能減緩少子化的衝擊。

二、建立法制依據與專業標準:建議制定或修正相關學生運動培育與發展法律,針對體育班的設置標準、師資認證、訓練規範、升學輔導、身心照護等面向再進行更明文化,並規範中央與地方責任,避免推諉與懸置。

三、跨部會整合與地方試辦:運動部應會同教育部、勞動部、社會及衛福體系,建立體育人才「生涯路徑支持平台」,並選定條件成熟縣市進行體育班制度轉型試辦,包含:多元升學配套、退場輔導、轉銜就業機制等,累積實務經驗後再全國推廣。

不只是存廢:體育班應成為運動治理指標性工程

值得強調的是,「體育班」不該被簡化流於「廢或不廢」的爭議,而應作為觀察我國運動政策能否系統整合、治理進化的「試金石」。

若運動部能主動提出體育班轉型計畫,展現部會級政策治理能力,無論是結合地方政府推動「運動員第二生涯培力中心」、導入企業贊助共培機制、強化教練專業認證與督導制度等,都將具體提升臺灣運動政策的專業性與執行力。

此外,運動部也應掌握當代社會變遷的脈動,例如性別平等、身心健康、學習多元與職涯轉型等議題,將體育班改革視為「全人運動教育」的一環,走出傳統成績導向的陰影。

體育班改革是新時代的政策試金石

2025年,台灣將擁有一個全新的運動治理單位,然而制度升格並不會自動帶來效能革新,唯有面對長年懸而未決的體育班制度問題,透過政策重新定位、法制建構與資源整合,台灣的運動發展才能走出「行政升格但政策空轉」的困境。

體育班,是台灣體育政策最具歷史累積與社會討論的場域,也是我國對運動發展政策下的一個縮影,若能藉著運動部的成立促進體育班的成功轉型,不僅能培養出更具競爭力且全人發展的運動人才,更能為我國運動治理打造一套制度現代化、治理專業化、資源整合化的典範。

然而,運動部準備好了嗎?體育班轉型,正是運動部即將面臨的其中一份考題,關係著台灣下一階段、下個世代的運動發展面貌,運動部如何應對這顆變化球,全民都在看著。

●作者:秋末生/體育、政治工作者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不代表《NOWnews今日新聞》立場

●《今日廣場》歡迎來稿或參與討論,請附真實姓名及聯絡電話,文章歡迎寄至:opinion@nownews.com



相關新聞


名家論壇》鈕則勳/藍軍反罷 倒賴倒閣應虛實並進


名家論壇》黃創夏/大罷免浪潮即將進入艱困期


名家論壇》吳崑玉/在大罷免中欣見公民社會的成形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