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23°
( 24° / 22° )
氣象
2025-05-02 | 今日新聞

隆乳變「碗公奶」!醫曝莢膜攣縮風險因素

隆乳變「碗公奶」!醫曝莢膜攣縮風險因素
莢膜攣縮是隆乳與乳房重建中常見的術後併發症,原因來自身體對義乳的異物反應,形成纖維囊並進一步收縮、壓迫假體,導致乳房變硬、外型變形。(示意圖,非當事人/NOWnews資料照)

[NOWnews今日新聞] 一名年輕女性在診所接受隆乳手術後,胸部逐漸緊繃,觸感也變得僵硬,平躺時乳房呈明顯「碗公奶」形狀,使她難以自在穿衣,決定到大醫院改善,經診斷為第3級「莢膜攣縮」,經再次手術,終於擺脫不自然的外觀,重拾生活自信。

奇美醫院整形外科暨醫學美容中心主治醫師許翰平說,莢膜攣縮是隆乳與乳房重建中常見的術後併發症,原因來自身體對義乳的異物反應,形成纖維囊並進一步收縮、壓迫假體,導致乳房變硬、外型變形,甚至伴隨疼痛。

根據研究,約有75%的攣縮會在植入後2年內發生,其中乳癌術後重建者的發生率更高達10.5%。

針對前述個案的治療,許翰平說,患者經評估後接受莢膜切除手術(capsulectomy),並重新調整義乳平面位置,才使乳房重新呈現自然、柔軟的外型與觸感。

許翰平強調,造成莢膜攣縮的風險因素包括個人體質、義乳材質與植入位置、術後感染與出血等,表面光滑的義乳較易導致攣縮,置於乳腺下方也會增加風險,相對若使用表面粗糙義乳,並採取胸大肌下植入方式,均可降低發炎、纖維化反應。

一般而言,較嚴重的莢膜攣縮如第3、4級,通常需進行完整莢膜切除,並調整義乳材質或植入層次;若反覆攣縮,則可考慮轉為自體組織重建,可使用腹部皮瓣,避免再次置入異物帶來的風險。

許翰平提醒,預防勝於治療,降低莢膜攣縮風險的關鍵在於手術規劃及術後照護,包括選擇適當義乳材質、術中無菌處理、避免出血與感染,及術後定期按摩等,對於減少纖維化形成都有明顯助益,建議民眾術前詳細諮詢醫師,將術前準備、術後照護均萬全規劃,蛻變的過程會更安心。



相關新聞


白沙屯媽祖現在在哪?粉紅超跑目前位置、GPS定位、直播路線一覽


7-11咖啡買2送2!一招「比半價更便宜」 周五六日全家咖啡買1送1


全家「蜂蜜柚橘霜淇淋」來了!喝的買1送1 7-11霜淇淋思樂冰10元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