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
( --° / --° )
氣象
2025-05-19 | 今日新聞

東吳生發起校園轉型正義!要求撤蔣公銅像

東吳生發起校園轉型正義!要求撤蔣公銅像
東吳學生發起校園「轉型正義」行動提四大訴求,白色恐怖記憶日貼上裁決書要求撤銅像。(圖/東吳島社提供)

[NOWnews今日新聞] 東吳島社與學生代表今(19)日召開記者會與校園宣講行動,會同學生代表、多個政治學系學生、各個社團成員和民團協會志工共同訴求東吳大學,應盡速重啟對蔣介石銅像存廢的公開討論,並啟動校園歷史的整體檢視,落實轉型正義。

東吳島社社長林思愷說明,選在519白色恐怖記憶日在校園宣講,就是希望所有學生都能回顧、認知,並從中獲得啟示,讓不分科系的學生認識百色恐怖的錯誤與不正義。至今台灣已經走向民主社會,但是全台灣目前卻還是 300 多條以「中正」為名的道路,在東吳,也有以「中正」為名的圖書館。

林思愷說,蔣介石的銅像,更是校園內轉型正義教育最迫切應該面對的問題。在轉型正義工程當中,「威權象徵」正是國家運用思想控制的體現。根據促轉會資料,符合威權統治時期政府透過機關學校塑造威權統治意識形態的銅像,在大專院校共有 36 座,東吳大學就佔了其中之一。

前學生會副會長蕭正傑提到現任學生會團隊已有提案要求校方將「中正圖書館」改名,他期許下一屆的學生會及學生代表要持續溝通銅像存廢的議題,無論是功過並陳乃至撤除,皆是可談判的手段。蕭正傑也說學生站出來是希望所有同學思考,銅像是否只是紀念國家的領導者與威權獨裁者

東吳大學政治系同學鄒韻函指出,台灣的民主正在倒退,無論是先前中國國民黨指責執政黨為「納粹」,引發德國在台協會強烈批評;亦或是東吳大學校版中長年充斥「綠共」、「綠色恐怖」等字眼,淡化威權時期國家殺戮 1 萬多同胞的歷史事實。

鄒韻函主張,應該開放學生在蔣介石銅像旁邊寫下蔣介石對於人權的迫害,因為當人民有辨識獨裁的能力,才有可能避免歷史重蹈覆徹。大學作為培育知識菁英的場域,也不該對台灣民主倒退和轉型正義失敗袖手旁觀。而新任學生會作為學生的代表,也應該對此表態,回應今日的訴求。

沈昱丞同學說電影《流麻溝十五號》中蔣中正以「槍決可也」輕判人命,揭露威權時代的殘酷。今日,東吳大學校內仍立蔣中正銅像,無異於肯認其對台灣民主的傷害。沈昱丞提醒校方儘速審視並移除校內威權象徵,讓校園回歸民主與人權價值。同時呼籲在野黨勿因意識形態刪凍轉型正義與青年參與預算,否則將重蹈歷史覆轍,阻礙台灣民主深化之路。

黃煥穎同學則指出,東吳大學創校至今已有百年歷史,然而校內蔣介石銅像至今仍矗立,這不僅與校園應有的人權價值相違,也讓人無法忽視白色恐怖時期遭受羈押、酷刑與人權侵害的受難者所承受的歷史創傷。此舉與國際間普遍認同的人道主義與人權價值背道而馳。

東吳大學政治系同學黃芷柔則關注,校園轉型正義的推動早在2018年即曾啟動「銅像處理委員會」,卻最終僅將蔣中正銅像自中正圖書館遷移至行政大樓,未進行公開討論或歷史說明,形同轉移問題、逃避處理。黃芷柔質疑校方多年來未正視歷史責任,也未提供同學了解威權歷史的機會。今適逢519白色恐怖紀念日,黃芷柔呼籲校方應重新啟動公開討論機制,並設置功過並陳的說明,作為轉型正義的第一步。校園不應僅是知識傳授之地,更應成為面對歷史、實踐民主價值的場域。

在今日的行動中,學生也將東吳大學行政大樓寵惠堂內的蔣介石銅像,以人形立牌的形式搬出,貼上訴求與象徵性的裁決書,告訴學生蔣介石在威權統治時期如何以一筆「槍決可也」決定人民生死——這不是批示,而是赤裸裸的殺人。行動最後,學生親手推倒蔣介石的立牌,讓校園中那段被美化的威權形象就此倒下,也提醒校方轉型正義,不能再拖。

林思愷最後呼籲東吳校方應該盡速召開銅像處理委員會,並充分進行校園內的公開對話,也呼籲下一屆學生會應該有所行動,邀請所有同學一起來關注、討論。在519白色恐怖記憶日不只要回顧歷史,也是提醒彼此:唯有說出、面對、改變,轉型正義才能在校園真正開始。

【四大訴求】

1. 希望蔣介石銅像旁能功過並陳甚至撤除
2. 新一屆的學生會應該對銅像議題表態立場
3. 校方應該重啟對蔣介石銅像存廢的公開討論
4. 啟動校園歷史的整體檢視,落實轉型正義(例如:1983年東吳政治系教授事件應寫入校史)



相關新聞


新二代求學歷程有多難?新住民跨世代論壇曝 談「第二外語迷思」


「新二代發聲」NOWnews跨世代論壇來了!盧秀燕:傳承台灣精神


新二代挑戰多?NOWnews跨世代論壇今登場 盧秀燕、江啓臣出席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