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9種藥」別開車!血壓藥、散瞳劑都入列

藥師郭奕宏指出,9種常見藥物在治療疾病時,會影響專注力與判斷力,藥駕和酒駕一樣可能造成嚴重事故。(圖/取自Pakutaso)
[NOWnews今日新聞] 安眠藥、抗過敏藥、止痛藥,甚至降血壓或降血糖藥,吃了都可能讓人頭暈、嗜睡、視線模糊,若這時開車,就像酒駕般危險,對此藥師提醒,若服藥後感到疲倦、反應遲緩或低血糖發作,務必詳細檢視自我狀態,一定得避免「藥駕」,才能確保行車安全。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昆明院區藥師郭奕宏指出,許多常見藥物在治療疾病時,會影響專注力與判斷力,但藥駕和酒駕一樣可能造成嚴重事故,卻往往被忽略,提醒民眾多注意以下幾類用藥:
■抗精神病藥:如 aripiprazole、olanzapine,副作用包含嗜睡、頭暈、視力模糊。
■安眠藥及Z-藥物:如 triazolam、zolpidem,常導致隔日嗜睡、反應遲緩。
■抗焦慮藥:如 lorazepam,可能出現困倦嗜睡。
■肌肉鬆弛劑:如 carisoprodol、baclofen,會造成頭暈與肌力減弱。
■抗組織胺藥(第一代):如 diphenhydramine、chlorpheniramine,治療感冒與過敏常見,但嗜睡效果明顯。
■鴉片類止痛藥:如 morphine、codeine,會降低專注與判斷力。
■降血糖藥:如胰島素、sulfonylurea,副作用可能導致低血糖,引發暈眩、冒冷汗或昏厥。
■降血壓藥:如 propranolol,可能帶來頭暈、倦怠與視力模糊。
■散瞳劑眼藥水:如 tropicamide、atropine,會造成瞳孔放大、畏光與視線模糊。
藥師也提醒民眾,可透過以下「自我藥測」判斷是否適合開車:
■是否嗜睡或極度疲倦?
■是否頭暈或視線模糊?
■是否反應變慢?
■是否注意力難以集中?
■是否有低血糖症狀(冒冷汗、心悸、顫抖)?
■藥袋或仿單是否標示「請勿駕車」?
若以上任何一項回答為「是」,便不應駕駛。
郭奕宏強調,即便副作用看似輕微,也可能在緊急狀況下放大風險,故從2025年8月起,院方已將藥袋上的「小心開車」警語改為紅字,讓民眾更容易注意。
郭奕宏呼籲,民眾除避免酒駕,更要留意藥物對駕駛的影響,有疑慮時應主動詢問醫師或藥師,確保用藥、行車安全並重。
相關新聞
高血脂治療突破困境!新藥減少肌肉痠痛困擾 可降壞膽固醇近3成
騎車屁股腫痛以為痔瘡!工程師確診大腸癌3期 聯合療法控制流膿
中風年輕化!45歲男加班回家「暈倒癱瘓」 腦部磁刺激+復健重生
最新生活新聞
-
20歲以下近4成有過敏性鼻炎 醫師籲遵醫囑治療
(30 分鐘前) -
新潟雪國魅力進軍新竹 滑雪座談會14日登場
(34 分鐘前) -
民眾黨反對宜蘭設風機 業者尊重盼理性溝通
(48 分鐘前) -
台南特產海外行銷18場 東京食品展逾4億效益創新高
(49 分鐘前) -
海底電纜又斷了!衝擊台灣、新加坡國際傳輸
(53 分鐘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