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紀輕輕32歲就五十肩!中醫揭「常見原因」

五十肩屬慢性關節囊發炎與沾黏,好發40歲至60歲,若同一姿勢久坐、過度使用或遭運動傷害,再加上氣血不足、睡眠不足、壓力大等,都可能誘發。(示意圖/取自Pixabay)
[NOWnews今日新聞] 夏季冷氣直吹、久坐滑手機加上熬夜,五十肩悄悄年輕化。一名32歲室內設計師連夜畫圖後右手忽然抬不起,夜裡痛醒數次,就醫後發現竟是俗稱五十肩的「沾黏性肩關節囊炎」,經針灸與中藥調理才逐步緩解。
恩主公醫院中醫部主治醫師鄭傑元說,五十肩屬慢性關節囊發炎與沾黏,文獻估計盛行率約2~5%,好發40~60歲,不過任何年齡皆可見,若同一姿勢久坐、過度使用或遭運動傷害,再加上氣血不足、睡眠不足、壓力大等,都可能誘發。
鄭傑元指出,中醫視此症為「痹證」,常見4型,治則各異,包括風寒阻絡型,遇冷加重、活動受限,宜溫經散寒、祛風通絡;氣滯血瘀型,刺痛固定、夜間痛醒,宜活血化瘀、舒筋通絡;氣血虛弱型,無力易疲勞、勞累加劇,宜補益氣血、強健筋骨;肝腎不足型,痠軟沉重兼腰膝酸軟手足冰冷,宜補益肝腎、健骨強筋。

對於治療,鄭傑元則說,中醫採辨證論治,針藥並進,針灸常取肩前、肩髃、肩髎等穴以疏通經絡、緩解僵痛;方藥依證選用,風寒取當歸四逆湯或羌活勝濕湯,血瘀取身痛逐瘀湯或當歸拈痛湯,氣虛取八珍湯或黃耆桂枝五物湯,肝腎不足取獨活寄生湯或右歸飲。
此外,可配合居家復健,每日5~10分鐘進行鐘擺運動、毛巾操、手指爬牆,循序擴大活動角度,同時提醒民眾「最怕是不動,而不是痛」,若畏痛不動,恐使關節更僵、更黏, 活動範圍將日漸縮小,甚至轉為凍結肩。
鄭傑元表示,五十肩部分個案半年至一年會緩解,但肩關節活動常難回原點,尤其糖尿病患者,罹患五十肩機率較一般人高約5倍,且微血管與軟組織修復受影響,恢復較慢,故糖友若肩膀有任何不適,務必及早就醫。
鄭傑元提醒,肩痛不一定是五十肩,也可能是肌腱炎、鈣化性肌腱炎、肩袖撕裂或頸椎神經壓迫,及早由專業醫師評估,才能擬定適合中、西醫共治的計畫,重拾肩部靈活與日常品質。
相關新聞
本周咖啡優惠!7-11咖啡買1送1 超商寄杯17元、開學美式拿鐵半價
高鐵終於出手了!4新政策違規最慘請下車 對號座、自由座都影響
全聯生鮮區「變蛇蛇休息地」!躲架上婆媽直擊全傻眼 業者回應了
最新生活新聞
-
-
迷因「不可以色色」柴犬Pon離世 網友不捨:去天堂可以色色了
(5 小時前) -
CoCo也中鏢!「這幾家」手搖飲驗出大腸桿菌 最高超標62倍
(5 小時前) -
氣象署預警明起「磁暴來襲」長達24小時 可能發生狀況一次看
(5 小時前) -
獻給豐原及山城的禮物! 中市府斥資6.2億元打造、在地期待14年運動中心9/1啟用
(5 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