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瘦胖子」健康風險高!死亡風險高25%
圖:Freepik
近期一項研究揭示,全球約有45%的人屬於「代謝性肥胖但體重正常」的「瘦胖子」族群。這類人群雖然體重指數(BMI)在正常範圍內,但實際上可能面臨較高的健康風險。
減重專科醫師陳威龍指出,「瘦胖子」族群的BMI通常介於18.5至24.9之間,看似正常,但體脂率偏高,男性超過25%,女性超過30%。這些人容易出現血糖、血脂、血壓等代謝指標異常,增加罹患慢性病的風險。
根據《JAMA》期刊的研究,「瘦胖子」族群的心血管疾病死亡風險比過重或肥胖者高出52%。更值得注意的是,這個風險隨年齡增長而上升。50至64歲的風險是20至34歲的3倍,65歲以上更高達4倍。
陳威龍醫師解釋,肥胖者因體態明顯,較容易意識到健康問題並尋求治療。相反,「瘦胖子」族群雖然普遍有腹部脂肪堆積、肌肉量不足的特徵,但因體重正常而低估健康風險,往往等到出現糖尿病或心血管疾病時才驚覺問題嚴重性。
陳醫師分享了一個案例:一名45歲金融業女主管,BMI為20,屬於標準範圍,原以為健康無虞。然而,健檢報告顯示三酸甘油脂過高,進一步檢查發現體脂率高達35%,已有中度脂肪肝,且糖化血色素和胰島素阻抗偏高,屬於糖尿病高風險族群。
「瘦胖子」的形成除了基因影響,還與內臟脂肪過度堆積有關。缺乏運動、不健康飲食(如高糖、高澱粉)、高胰島素阻抗等因素都會增加內臟脂肪。此外,肌肉是調節血糖的重要器官,肌肉量不足會降低身體利用葡萄糖的能力,導致血糖飆升,加速糖尿病惡化。
為避免落入「瘦胖子」陷阱,陳威龍醫師提供了四大健康守則:
調整飲食習慣:減少精緻糖與加工食品攝取,選用原型食物並採用「211餐盤法」均衡飲食,有助於穩定血糖。
培養運動習慣:結合有氧運動(如快走、游泳)和阻力訓練(如重訓、深蹲),前者可促進新陳代謝,後者能增加肌肉量,提升胰島素敏感度。
確保充足睡眠:保持規律作息,每晚睡眠6至8小時,有助於穩定荷爾蒙分泌。
定期健康檢查:除了監測血糖、血脂、血壓等代謝數值,建議檢測胰島素阻抗數值,以及早發現潛在的三高風險。
專家強調,不應僅以體重或BMI來判斷健康狀況。即使體重正常,也要注意飲食、運動等生活習慣,並定期進行健康檢查,及早發現潛在的健康風險。透過適當的生活方式調整和醫療監測,「瘦胖子」族群可以有效降低慢性病風險,維護長期健康。
最新生活新聞
-
學甲刈香起走!|2025乙巳年慈濟宮上白礁謁祖遶境祭錄!
(28 分鐘前) -
寵物情緣/為離世毛孩學寵物美容 啦啦隊女神Dora花1年療傷迎新成員
(1 小時前) -
新竹縣 一週天氣預報(04/05 05:00發布)
(2 小時前) -
新竹縣04/05 今日白天 陰短暫陣雨 溫度: 18 ~ 20 降雨機率: 50% (04/05 05:00發布)
(2 小時前) -
新竹市 一週天氣預報(04/05 05:00發布)
(2 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