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牙時只要「多1動作」醫:更有效防蛀牙、口臭
每天都會刷牙,但刷牙時可以加入一個動作,讓牙齒更健康。家醫科醫師李思賢指出,舌苔是細菌、食物殘渣和老廢細胞的聚集地。長期不處理可能影響口腔健康,還可能讓這些「廢物」進入腸胃道,影響菌叢平衡。研究發現,舌苔上的細菌與口臭、牙齦發炎,甚至某些口腔疾病有關。
刮舌苔的好處不僅限於口腔健康。研究顯示,每天刮舌苔兩次可以提高對苦、甜、鹹等味道的感知靈敏度。此外,它還能改善舌頭表面的顏色,如清除厚重的白色舌苔。2005年的一項研究發現,每天刮兩次舌苔,一週後就能顯著減少口腔內和口臭相關的菌群,效果優於單純刷牙。
更進一步的研究指出,刮舌苔有助於降低一些容易引發蛀牙或牙齦炎的菌群,間接提升口腔和全身健康。甚至有研究顯示,刮舌苔可能影響血液中的一氧化氮濃度,而這與血壓穩定有密切關係。
李思賢建議使用專用的刮舌板,市面上常見的材質有塑膠和不鏽鋼。不鏽鋼更耐用,而塑膠則適合經常更換。一些人也選用銀、銅或竹製的版本。如果沒有專用工具,乾淨的湯匙或牙刷也可暫時替代,但效果可能不如專用工具。
刮舌苔的步驟簡單:
張開嘴,伸出舌頭,將刮舌板輕輕放在舌頭後部。
從舌根輕輕刮到舌尖,每個區域重複1到2次,避免來回刮。
用紙巾或濕布擦掉刮板上的殘留物。
用溫水和肥皂清洗刮舌板,晾乾後存放在乾淨處。
需注意的是,刮舌苔不能過於用力,以免傷害舌頭或損傷味蕾。有研究發現,停止刮舌苔後,效果可能慢慢減弱或回復原狀。為了讓效果更持久,可以考慮搭配益生菌使用。
雖然刮舌苔是簡單有效的保健習慣,但李思賢提醒,它不能取代專業醫療建議。如果發現舌苔特別厚重、顏色異常(如過於黃、黑或呈斑塊狀),或伴隨其他不尋常症狀,如持續性口腔異味、疼痛或口腔潰瘍長期不癒合,這可能是潛在疾病的徵兆。此時不應只依賴刮舌苔來改善,建議諮詢牙科醫師或醫生,以排除更嚴重的健康問題。
刮舌苔這個簡單的習慣,不僅能改善口腔衛生,還可能帶來意想不到的全身健康效益。然而,它並非萬能的解決方案,保持良好的整體健康習慣和定期進行健康檢查仍然是不可或缺的。
最新生活新聞
-
屏東榮服處深入牡丹鄉 關懷榮民眷送暖迎端午
(4 小時前) -
竹縣AIoT加速器續航第四屆 新創對接東南亞拓展國際鏈結
(4 小時前) -
第3屆「慢經濟學院」開訓 點亮地方青年新動能
(5 小時前) -
興達電廠3、4號機轉備用 環保局:未核發展延許可並要求如期除役立場不變
(5 小時前) -
2025/05/23 空氣品質說明(22:00)
(5 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