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大攜手中信基金會辦特展 建構防毒防火牆
隨著社會變遷,不僅毒品的樣貌或形態不斷進化,接觸到毒品的管道、場域也越來越多元。尤其,大學生人手一機,取得資訊的管道多元,極有可能在社群媒體、打工場所、夜店誤觸毒品,加上偽裝成糖果、餅乾、沖泡飲料等花樣百出的毒品包裝,甚至,被激怒嗆聲而意氣用事,都容易讓大學生少了戒心,一不小心就沾上了毒。
十一月二十五日至二十九日,慈濟大學和中國信託反毒教育基金會共同舉辦「機智拒毒生活-校園巡迴特展」。有別於傳統教條式的反毒教育宣導,營造出大學生常見的觸毒高風險情境,像是「朋友家」、「打工場所」、「夜店」、「便利商店」及「網路世界」。再搭配互動展具與對應小遊戲,讓學生快速融入情境,進而學習保護自己,遠離危險,達到「預防勝於治療」。
11/25由慈濟大學陳宗鷹副校長、中國信託反毒教育基金會執行長高壽孫、花蓮縣衛生局鍾美珠副局長、花蓮縣教育處梁依仁督學、花蓮市公所蔡淑香秘書、花蓮分局涂錞德副分局長、吉安分局李振華副分局長、花蓮縣警局少年警察隊韓修愛隊長、花蓮縣學生校外會陳建盛軍訓督導、國軍人才招生招募中心站長陳建榕等貴賓出席剪綵,為展覽活動正式揭開序幕,多元有趣的展覽內容還吸引許多慈濟大學、花蓮高中、上騰工商的學生前來參觀。
慈濟大學副校長陳宗鷹表示,身為麻醉科醫師,很清楚藥物上癮後的危險性,更別說毒品。像是年輕人吸食K他命後,導致膀胱嚴重萎縮,必須一輩子都包著尿布,付出極大代價,悔恨不已。中國信託反毒教育基金會執行長高壽孫表示,朋友家、夜店、打工場所、網路世界都是學生最容易接觸毒品的地方,結合小遊戲,除增加趣味外,也希望同學們可以正常休閒活動,尤其是即將踏入職場、步入社會的大學生,更該提升自我防備的能力。
花蓮縣衛生局副局長鍾美珠表示,用對是藥品、用錯就是毒品。以「依托咪酯」為例,通常用於手術過程,發揮鎮靜和催眠效果。但,不法分子將其加入電子菸,成為新興毒品,流竄於青少年族群。一旦濫用成癮後,會對身體造成無法挽回的傷害,因此拒菸就是最好的選項!
「機智拒毒生活-校園巡迴特展」,透過手機掃描QR CODE、播放影片或錄音,引導學生進入情境脈絡去真實感受,再結合體驗遊戲,提升日常可能觸毒風險的敏感度,辨識常見新興毒品的能力。藉由熟悉的氛圍與共感的情境,間接傳遞毒品對身體的危害,以及衍生的犯罪問題。同時,讓學生了解,毒品推銷詐術中常見的「吸一口不會上癮」和「這是免費的」等危險噱頭,才能意志堅決的「向毒品說不」!
現場仿真的K他命和大麻味道,讓學生一吸就皺起了眉頭,直說好臭、好噁心!上騰工商餐飲科二年級學生黃雯婷表示,K他命味道特別臭,本來就不會接受陌生人給的任何東西,現在更清楚哪些場所容易接觸到毒品,就算被同學盧,也會勇於拒絕,自我保護。慈濟大學兒童發展與家庭教育學系三年級學生張淇珉表示,「機智拒毒生活-校園巡迴特展」刷新了既定三觀,也擴增許多反毒知識,原來,可以用各種不同方式去宣導反毒,更延展至家庭教育。
慈濟大學無毒有我志工隊也在現場設攤推廣,從2009年起,慈濟大學推動「無毒有我」-防制學生藥物濫用運動。2011年起,也成立慈濟大學無毒有我志工隊,招募校內學生志工進行培訓,長期致力於偏鄉、部落和學校的反毒服務。迄今已投入610場次,互動人次達30,691人次,持續深耕花蓮在地反毒教育工作,更四度獲教育部防制學生藥物濫用績優學校。
從2020年起,慈濟大學與花蓮縣教育處合作培訓中小學反毒種子教師,迄今已辦理13梯次、培訓570位講師,並在花蓮縣國中小校園共舉辦304場次的反毒教育宣導,解決師資不足和流動率高的問題。為了整合共享資源,不但持續培育藥物濫用種子師資,也與花蓮縣毒品危害防制中心共同辦理社區反毒宣導,提供青少年對毒品判斷力及價值觀等正確認知的提升。
慈濟大學與中國信託反毒教育基金會合作,共同推廣反毒教育宣導工作,由中國信託反毒教育基金會授權,提供毒品氣味原液反毒教具,豐富慈大無毒有我志工團隊的校園反毒宣導教材,強化下一代的反毒知能。
「機智拒毒生活-校園巡迴特展」即日起至11月29日,於慈濟大學中央校區圖書館中庭展出,歡迎有興趣民眾前來參觀。
撰文/葉秀品;攝影/曾繼鋒
最新生活新聞
-
與北科大設計學院簽署MOU 皇長總裁林妍珺:一同讓創新構想實現
(8 分鐘前) -
與住民有約!花蓮榮家結合新任房戶長傾聽需求
(28 分鐘前) -
喜憨兒社會福利基金會募愛心 宜蘭榮服處傳愛
(40 分鐘前) -
出門帶傘!今冷氣團南下天氣濕冷 週日恐跌破10度低溫
(2 小時前) -
花蓮縣年終大掃除 清理環境舒適迎新年
(2 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