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大駐校藝術家染織創作展 邀約師生手作聯展
慈濟大學駐校藝術家陳淑蓉染織創作展及系列活動7日正式開幕,自即日起展出至五月十六日,駐校藝術家陳淑蓉將帶領慈大師生走入天然植物染的世界。展覽期間,陳淑蓉老師不僅將透過專題演講分享創作藝術的發想及運用,也將在週末舉辦染色與編織技術工作坊。透過一系列的微型課程學分規劃,鼓勵師生發揮獨一無二的創意巧思,親自手作體驗從無到有的染織過程,並於五月五日在中央校區以聯展方式呈現眾人作品,讓更多人參與並看見天然植物染的無限可能。
慈濟大學通識教育中心主任陳翰霖表示,駐校藝術家陳淑蓉的染織是取材於大自然,染出各種漸層顏色,也不侷限於傳統工藝的框架,豐富的色彩和搭配的細節,都讓人眼睛為之一亮,更運用到日常生活。學務處原住民族學生資源中心主任李佩穎表示,天然植物染展示了部落的自然觀和耆老的智慧,希望讓學生瞭解原住民的美感和價值,也更有自信、有力量去展現。
駐校藝術家陳淑蓉形容天然植物染是「上天的恩賜」——因為從植物的根、莖、葉、花、果實、果皮到種子,皆可萃取出色素作為染料,宛如「天然的調色盤」。在染製過程中,隨著染色時的溫度與時間變化,色澤和濃度就會產生細微的差別,所以,每次染色都會產生不同的藝術效果,更不可能像工業染色般批量生產,也不會造成環境的污染和負擔。
舉例來說,福木能提取黃色、墨水樹能提取紫色、檳榔能提取粉色,其中,薯榔染出來的顏色從橘到深紅都有,往往運用在染棉麻編織的網袋或魚網。特別的是,染色並非為了好看,而是薯榔擁有豐富的單寧酸和膠質,能加強纖維韌性,讓網子更牢固。
身為太魯閣族原住民的駐校藝術家陳淑蓉表示,原住民與大自然共生共存,早期就有自成一格的植物染,只是少了傳承。所以,在訪談部落耆老後,陳淑蓉開始從在地的生活環境尋找染材、再染色織布,以最天然的素材來創作,再將傳統技法融入創意,創作出以織帶為主軸的文創商品。
尤其,透過後續的染織藝術和編織技術創作工作坊,駐校藝術家陳淑蓉將帶領師生一起手作。從清洗植物、剪碎、刨絲、熱煮、萃取染液,浸泡至上色,最後再融入個人的奇發異想,手工編織,成為最具個人特色的作品。陳淑蓉老師強調,感恩大自然的給予,來延續傳統工藝的美好,也希望能帶動更多人一起來共學共作,體驗手作的溫度。
慈大醫務暨健康管理學系三年級學生胡佩茹(太魯閣族)表示,家裡裝飾的掛布、地毯都出自阿嬤之手,儘管自己對織布挺有興趣的,但是,阿嬤說族語,不一定能完全理解,也不知道要從何下手。透過參與染織創作藝術展,就能獲得系統性的認識和瞭解。護理學系三年級學生林芸安表示,通常原住民織品都很制式、雷同,感覺很老氣,但是,老師的染織有漸層,也多了顯眼的亮點,讓包包、掛布格外與眾不同。
通識教育中心主任陳翰霖強調,透過駐校藝術家工作坊,讓學生了解花蓮原住民族染織技術和生活應用,以及染織藝術對原住民傳統文化的意義,更融合了全球永續發展理念。期待未來能結合年輕人的創意發想,讓天然、無毒的染織工法有進一步的應用與展現,激盪出更多火花。
撰文/葉秀品;攝影/牛淑萍
最新生活新聞
-
-
臺中榮總國際醫療前進菲律賓 與當地醫院及臺商攜手合作遠距醫療
(5 小時前) -
苗栗榮服處辦善後講習 精進榮民遺產管理
(5 小時前) -
雲林榮服處攜手雲縣忠愛聯誼會 溫馨關懷榮民眷
(5 小時前) -
114年全中運聖火重返臺南 十區熱情接力開啟地主榮耀序章
(5 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