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21°
( 23° / 19° )
氣象
2024-09-20 | 中央社

人權會:尊重死刑合憲判決 籲政府落實公約義務

憲法法庭今天針對死刑釋憲案做出判決,對此,國家人權委員會表示尊重,指判決結果影響台灣人權進步發展感到遺憾,但「人權是永遠的追求」,將持續投注心力於防制酷刑、改革監所處境等司法人權。

社會矚目的死刑釋憲案,憲法法庭下午做出113年憲判字第8號判決,刑法以死刑為最重本刑部分,僅適用犯罪情節屬最嚴重,且刑事程序符合憲法最嚴密正當法律程序要求的情形合憲。

人權會傍晚透過新聞稿表示,對此判決結果影響台灣人權進步發展感到遺憾,但「人權是永遠的追求」,國家人權會持續投注心力於防制酷刑、改革監所處境等司法人權。

人權會指出,台灣社會對於死刑存廢問題上,長期存在重大爭議,維持極高比例的民意反對廢除死刑,是基於「為受害者伸張正義」及「亂世用重典」等重要社會文化背景。但是國際上大多數國家的實踐經驗已經顯示,死刑在刑事制度上看似為被害人家屬及社會營造出猶如「替天行道」般的司法正義,實際上卻無助於犯罪過程的真相了解,也無法帶來更深層次的正義與補償需求,更無法有效預防類似悲劇的再次發生。

人權會提到,刑罰的嚇阻力應建立在周全的法制教育及公平審判,同時,產生犯罪行為的社會環境本身也有相對的責任。許多國家的司法數據與相關研究已經證明,死刑無法有效達成嚇阻作用或維持社會安定。剛好相反的是,從1990年至2020年美國廢除死刑的各州、1995年南非、1997年波蘭、1998年愛沙尼亞及2012年拉脫維亞等國,在廢除死刑後的謀殺率皆呈現下降趨勢。

人權會談及,即使科學已經高度發展,司法偵查與審判的知識、技術與工具有時仍難以全面釐清案件現場的真相,從而造成誤判與冤案,例如判決死刑後改判無罪的江國慶、蘇建和等三人、徐自強、鄭性澤、謝志宏等案,每一次改判無罪的宣告,都是對死刑誤判造成生命不可撤回錯誤的重大提醒。

人權會表示,廢除死刑已經成為人權保障的主流趨勢,全球約3/4的國家廢除死刑,截至2024年8月,共112國完全廢除死刑、9國廢除普通犯罪死刑、23國實質上廢除(即過去10年均無執行死刑),僅剩中國、北韓、伊朗、沙烏地阿拉伯等55個國家仍然保留死刑。聯合國大會也從2007年至2020年通過8次決議,疾呼各國暫停執行死刑,並朝向全面廢除死刑進行。越來越多的國家已選擇放棄這一無法逆轉的終極懲罰,展現對人權保障價值的堅持。

人權會指出,回顧2013年、2017年及2022年歷次兩公約國際審查的結論性意見與建議,政府應將「旨在廢除死刑的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第二項任擇議定書」納入國內法秩序,實現廢除死刑之宗旨,進一步保障生命權。此外,政府須檢驗、實現以修復式正義為價值的完整制度,回應並彌補被害人家屬,讓加害者終身承擔責任,並積極與社會各界溝通,尋求改變「應報式正義」與「賠償式正義」等傳統思維。

人權會強調,衷心希望國家應在充分尊重生命權及人性尊嚴的前提下,修復因犯罪造成的創傷,以守護在黑暗中期盼正義的被害人家屬,使每個人的權利及尊嚴都能獲得應有的保障。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政治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