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
( --° / --° )
氣象
2025-04-14 | 匯流新聞網

中午來開匯/柯建銘行為頻失控 吳宗憲:我不評論其精神狀況


中午來開匯/柯建銘行為頻失控 吳宗憲:我不評論其精神狀況


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潘語綺/台北報導


國民黨立委吳宗憲,今(14)日接受主持人黃光芹《CNEWS匯流新聞網》政論live直播節目《中午來開匯》專訪。針對停職中的新竹市長高虹安與旅美教授陳時奮,因博士論文對簿公堂,高一審遭判誣告刑期10個月,雙方都提起上訴;不過在二審首次開庭時,高檢署罕見地指派檢察官李豫雙旁聽關心。對此,吳宗憲表示,這種自述案件在正常狀況下,檢察官是不會去的,除非是上級長官交代;他也狠酸該檢察官「非常認真,是模範公務員」。


曾任20年檢察官經歷的吳宗憲指出,因為任何人都可以到庭旁聽,所以要看該檢察官到庭的身分,是以個人身分,還是受到高檢署指派;如果是高檢署指派,那又是誰指派檢察官去?他表示,檢察官不太可能在沒有上級指示前往,一定是上面長官有交辦。


「像這樣的自訴案件檢察官蒞庭旁聽,真的非常罕見。」吳宗憲進一步表示,除非自述案件屬於重大案件,或是自述人死亡、其他生理因素不克到庭,才會由檢察官去處理協助此案;他也強調,「但正常情況下,檢察官手上的案子已經太多,兩個民眾之間的糾紛,他們開庭自述,檢察官不會去管這個案子」。吳宗憲狠酸,該檢察官「非常認真,是模範公務員」。


針對重大潛逃醜聞近年不斷爆出,包括國寶集團總裁朱國榮與股市炒手鍾文智都接連棄保潛逃成功,重創司法威信。吳宗憲表示,從鍾文智的案子來看,有很多奇怪的地方,例如鍾之前就有很多不良紀錄,也拿假證件試圖出境,明明前一位法官的裁定很清楚,鍾不可卸除腳鐐、限制出境,卻在換了法官後,竟在律師做保證下可以出國,僅加保2千萬就卸除電子腳鐐;吳宗憲直言「這是很玄的事情發生,這人就有很多不良紀錄,怎麼還這麼『優惠』?」


而針對民眾黨前主席柯文哲涉京華城貪汙弊案,自去年9月被羈押禁見至今;檢廉先前追查金流時,鎖定比柯文哲祕書、綽號「橘子」的許芷瑜,質疑她可能是此弊案的一塊最關鍵的拼圖。而案發至今、仍滯留海外的「橘子」,近日被列入調查局外逃通緝犯名單。


「如果一個被告屢傳不到,是我就會通緝,我會通緝橘子。」吳宗憲指出,只要身分轉為被告,國民就有到庭的義務。


此外,吳宗憲指出,若是因橘子屢傳不到而持續羈押柯文哲,就像是「跑的人不是我,結果他跑了,你懲罰我把我押起來,而跑掉的人在外面很開心」,這制度究竟是好還是不好,他認為還有待討論。


台北地院日前提解在押的威京集團主席沈慶京出庭,檢辯對偵查筆錄以「括號」記表情針鋒相對。吳宗憲則重炮抨擊該名檢察官,在沈慶京回答問題的後方,以「括號」記載沈的表情、眼神、心情,將檢方的主觀意識夾雜在筆錄中,「訊問筆錄並不是你的勘驗筆錄,勘驗筆錄你要怎麼寫,最後簽名只要是你,你高興就好,但請不要拿自己主觀意識誤導全國人民!」


吳宗憲嚴正聲明表示,希望台灣所有法官及檢察官,無論是對台獨還是兩岸統一的政治思想,還是心中狂愛總統賴清德「都OK」,他呼籲所有司法人員,「請學學檢察官陳瑞仁,他承認自己是深綠,但是處理案件時沒有藍綠之分」。


此外,沈慶京更在出庭時指控,檢方趁他住院時衝到醫院逼他咬柯文哲;民眾黨也公布一段沈慶京同病房病友的現身說法,爆料檢察官林俊言至少兩度到醫院找沈亂說「檢察官要來開庭」,引發多起爭議。


吳宗憲指出,以前他仍任職司法體系時,大家都會排擠、討厭隨著政客搖擺的檢察官,結果現在司法界變成「我有長官包庇,升遷沒問題,也沒人敢惹我」,因此不良司法官更加肆無忌憚。他呼籲司法官自律,勿讓政治力介入,「誰犯罪究辦誰,才是我心中的司法,如此國家才會強大,如果還熱愛土地請讓司法獨立」。


針對立法院民進黨團總召柯建銘近日多項看似脫序的行為,吳宗憲直言,「柯建銘給我的感覺跟之前不一樣,但我不評論他的精神狀況」。


為了抗議在野陣營3月25日晚間突襲將「反廢死、反戒嚴」公投逕付二讀,立法院民進黨團多次採行焦土政策,占據主席台杯葛議事要求議事錄不應確認違法會議;日前立法院順利召開全院委員會,而綠營同時提案,要求把62位藍白立委,全部移送至紀律委員會。


對此,吳宗憲則無奈表示,霸占主席台、毆打議事人員、敲壞桌面、拔斷麥克風等種種行為,「送紀律委員會也沒意義」。他指出,因為紀律委員會必須是3分之2成員通過才會有懲處,「這就是政治動作不必加以評價,這只是政治節目可以發酵的話題而已」。


照片來源:CNEWS匯流新聞網影音團隊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中午來開匯/控訴有線電視清一色靠攏民進黨 吳宗憲回鄉掃墓驚覺「親戚都被政論洗腦」


回擊周玉寇控非法小留學生 林沛祥:領有F1學生簽證全程合法就學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政治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