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來開匯/引用杜甫詩論戰爭哲學 蘇紫雲強調:軍事應制止侵略非追求多殺
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潘永鴻/台北報導
針對現代戰爭研究的核心觀念,國防安全研究院國防戰略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兼所長蘇紫雲今(23)日接受主持人黃光芹《CNEWS匯流新聞網》政論live直播節目《中午來開匯》專訪表示,現代戰爭的目標並非「殺人」,而是如何在不殺人的情況下達成軍事任務。他強調,這與一般人對戰爭的想像有所差異,「現代戰爭研究講求的是任務能否完成,而不是造成多大的殺傷力。」
蘇紫雲也提到,有位上將日前談及兩岸戰爭中可能出現嚴重死傷,但他認為此說法應屬一種估算或形容詞,並未見明確依據。他指出,不論敵我,戰爭中應秉持人道精神,重點在於削弱敵方的作戰能力,而非追求最大殺傷。以兩棲登陸作戰為例,由於其複雜性與高風險,的確會面臨較高損失,但這也正是戰爭研究需預判與應對的核心所在。
為說明戰爭並非僅限軍事操作與武器使用,蘇紫雲引用唐代詩人杜甫的詩句:「挽弓當挽強,用箭當用長,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殺人亦有限,列國自有疆,苟能制侵淩,豈在多殺傷。」他認為,杜甫這首詩不僅展現古代戰略觀點,更貼近現代國際政治對戰爭的理解,即軍事行動的最終目的應是「制止侵略」,而非無限制的殺戮,每個國家皆有其疆界,戰爭若能在人道與政治哲學層次上找到平衡,才符合文明社會對軍事力量的期待。
蘇紫雲並舉出二戰末期的實例指出,即便在殘酷的戰爭中,人性與道德仍可能被保留。他提到知名影星奧黛麗·赫本在1944年底的荷蘭差點因飢荒喪命,但盟軍與德軍當時在戰事激烈中達成短暫協議,允許盟軍轟炸機空投糧食,德軍不僅未射擊,也未與平民爭奪物資。「正是這樣的人性與克制,才讓赫本能存活下來,也讓後人得以見證她在電影《羅馬假期》中的光芒。」
蘇紫雲指出,現代戰爭的研究不應流於冷冰冰的戰力比較或武器堆疊,而是應從歷史、政治與人性中汲取智慧,讓軍事行動回歸理性、道德與和平的初衷。
面對日益升高的台海安全威脅,蘇紫雲指出,台灣海峽具備天然屏障特性,成為防禦作戰上的優勢。他表示,由於台海地形特殊,敵方若欲發動跨海攻擊,將面臨重重困難與風險,不僅須突破水雷封鎖與多層次反艦飛彈系統,還須應對大量空中與水面無人載具(UAS)的阻撓,整體作戰環境將極為不利。
蘇紫雲強調,這樣的攻擊風險甚至遠高於歷史上著名的「諾曼第登陸作戰」。在現代戰爭型態中,無人載具的部署與應用成為防衛戰略的重要一環。由於UAS成本相對低廉,可大量生產部署,形成數量優勢,有效牽制敵方高價軍備平台。因此,他建議台灣與美國在防衛策略上,應採取一致步調,在短期內集中資源強化各類無人載具系統的研發與實戰應用,發揮其「以量制勝」的戰術效益。
蘇紫雲指出,戰爭戰略與商業策略之間存在高度類似的邏輯。例如企業界講求的「扁平式組織」、「走動式管理」概念,早在2000年前的軍事實務中已廣泛實踐。以漢朝名將韓信為例,軍中親自點兵、巡視軍營,即是走動式管理的體現。他強調,歷史早已證明,靈活的組織與實地指揮對於戰場成敗具有決定性影響,今日亦應將此精神延伸至無人載具戰術的整合與運用上。
針對近期中共軍演的發展,蘇紫雲表示,雖然中共目前的泊船系統可能仍屬第二梯隊的使用資源,但不應因其未直接投入作戰第一線而輕忽其戰略意涵與創新潛力。他指出,中方正不斷嘗試以創意手段,突破傳統兩棲登陸作戰的限制,值得國軍高度警惕與關注。
蘇紫雲指出,相較於歷史上著名的諾曼第登陸所使用的人工港口建設,中共此次演練中出現的泊船裝置,有其特殊設計與用途。他解釋,在兩棲登陸作戰中,沙灘地形雖然有利於部隊登陸,但大型補給船難以靠岸,若無法順利奪取現有港口,就需要臨時建造可供補給的轉運平台。
蘇紫雲分析,中共開發的泊船外觀類似設有4隻或6隻支撐腳的結構,船體兩側延伸出支架,如同陸地上常見的起重機固定腳架,能將船身撐起、離開海面,以穩定結構,減少海浪影響。這樣的設計可讓大船得以穩靠,快速卸載物資或裝備,彌補無港口條件下的後勤補給空窗。
蘇紫雲指出,這種裝置的概念與美軍日前在加薩走廊進行人道救援時所搭建的臨時人工港有異曲同工之妙,但中共設計更具穩定性,美軍港口不到兩週即遭海浪破壞,顯示中共在工程創新方面的實驗值得重視。他強調,這些新型泊船裝置或類似平台,反映出中共在傳統軍力之外,正嘗試以「非對稱創新」方式提升實戰能量,應作為未來軍事防禦評估的重要項目。
照片來源:CNEWS匯流新聞網影音團隊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中午來開匯/光電有限、風電挑戰高 陸曉鷗籲台灣能源轉型走務實多元路線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最新政治新聞
-
-
蔣萬安北檢前帶頭抗議 綠營要求5月至議會專案報告
(1 小時前) -
白委質詢引中共法律!他轟想剝奪總統職權?
(1 小時前) -
青鳥殺瘋了 連祖師爺都敢下手 游盈隆錯愕
(1 小時前) -
馬公軍艦維修艙間冒煙 艦指部:即時應處無人傷損
(2 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