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調查3-2】行人安全新政受肯定 立委、專家籲審慎取捨交通安全與效率
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潘永鴻/台北報導
面對交通部近期推動多項以行人安全為主的交通改革措施,《CNEWS匯流新聞網民調中心》最新民調調查顯示,超過8成民眾支持設置行人庇護島、行人專用號誌,以及行人優先過馬路的提早綠燈政策。對此,立法委員郭昱晴表示,這些政策方向正確且符合民意,但強調政府必須同步改善整體人行環境,才能讓行人安全真正落實,而非淪為表面工程。
根據調查,49.9%受訪者「非常支持」在通行需求高的路口設置行人庇護島,36.8%「還算支持」;對於設置行人專用號誌,48.7%「非常支持」、36.0%「還算支持」;至於提早行人提早5至10秒亮綠燈,讓行人優先通行的作法,更有52.2%「非常支持」、37.4%「還算支持」,顯示民眾對提升行人路權的期待高度一致。
郭昱晴指出,台灣長期以來交通規劃偏重車輛順暢,忽略行人基本安全,導致「行人地獄」的惡名。她認為,設置庇護島、專用號誌、提早綠燈,都是讓行人過馬路更安心的重要步驟,「這不只是改善交通的技術問題,更是尊重每一個生命的態度展現。」
不過,郭昱晴也提醒,推動新制的同時,必須同步檢討人行道空間、無障礙設施及違規停車等長期問題,否則只靠新增幾個設施,無法根本改變行人環境。此外,她也呼籲政府強化教育宣導與執法力度,讓駕駛習慣轉變,真正做到「人本交通」。
郭昱晴強調,未來在立法院,她會持續關注交通改革進度,督促交通部與地方政府拿出具體成效,「行人的安全不能只靠民調支持,必須看得到真正的改變。」
面對行人安全意識提升及政府推動各項交通安全改革,前交通部常務次長祈文中受訪指出,各項針對行人安全的個別改善建議方向正確,但在實際推動時,仍需在安全與交通效率之間進行取捨,並強調應透過專業評估與詳細規劃,找到最適合每個路口、每段街道的平衡點。
祁文中指出,隨著都市建設密集與民眾安全意識提升,現代社會已逐漸從過去「效率至上」的思維,轉向「安全優先」,即使因此可能造成車流效率下降,民眾也傾向支持減少路口衝突、強化安全設施或輔助設施。他認為,這樣的趨勢是交通政策的一大進步,但在具體執行時,仍需針對每一個地點進行個案評估(by-case),並作必要的「trade-off」。
「完全以安全為優先,雖然理想,但若效率降低到無法忍受的程度,政策就必須有所取捨。」祁文中強調,尤其在都市地區,土地使用強度高、街道長度短,每一個路口的空間配置都有限,因此縮小路口、延長行人穿越距離、增加轉角視距等改善措施,雖然對安全有助益,但也可能造成交通延滯、號誌週期變長、空氣污染加重等副作用,必須整體考量。
針對行人專用號誌及庇護島設置等新政策,祁文中表示,雖然理論上能減少衝突點、提高行人安全,但若過度強調「0衝突」,將導致號誌週期加長,車輛等待時間增加,不僅影響行人也可能導致周邊空氣品質惡化,「民眾與政府的想法都是對的,但現實環境中無法做到百分百完美,需要靠專家細緻規劃。」
祁文中回顧,台灣早期道路設計多以「小型車輛」為主,造成部分轉彎半徑設計過小,對大型車輛產生不便與安全疑慮。近年來道路規劃雖已朝向分流,例如設置直行機車道與汽車道分開,減少起步衝突,但同樣壓縮了行人空間,「每一個設計選擇背後,都隱含了不同程度的取捨。」
祁文中提醒,台灣目前仍普遍存在「混合車流」現象,外車道常見汽車、公車、計程車、機車與腳踏車共用,且同時包含直行與轉向,交通行為複雜,增加事故風險。祈文中認為,在推動行人優先政策的同時,應同步檢討混合車道設計,從整體安全層面進行更深入的研究與規劃。
祁文中最後強調,未來在推動任何行人與交通安全改革措施時,政府部門必須以專業為本,從民眾實際需求出發,權衡安全與效率,審慎規劃,才能真正達到提升交通安全、兼顧城市運作的雙贏目標。
照片來源: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潘永鴻攝影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交通調查3-1】行人提早亮綠燈、設庇護島受青睞 多數民眾盼政府加速改善交通環境
【交通調查3-3】民意促改革!7成支持規範車窗透光率 林智鴻:可示範推動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最新政治新聞
-
-
接受郭智輝款宴?AIT:檢視美台經貿連結嚴守倫理
(54 分鐘前) -
感謝朱立倫?罷藍委領銜人透露426後一變化
(1 小時前) -
最新國情紀錄片AI科技島9日首播 90秒精華版釋出
(1 小時前) -
兩蔣園區更名!國防部刪除「陵寢、謁靈」用語 全域統稱為營區
(1 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