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20°
( 21° / 20° )
氣象
2025-11-07 | 自立晚報

臺大第二屆百大貢獻事蹟 典型宿昔

【記者郭玉屏台北報導】國立臺灣大學自2024年起連續5年,就「學術領航」、「產經發展」及「社會貢獻」3類,期盼遴選出100件對世界或臺灣有深遠影響的重大貢獻事蹟,繼去年首屆公布的24件後,臺大7日舉辦第二屆的「百大貢獻事蹟發布會」,校長陳文章偕同多位學院院長公布並說明今年選出的15件百大貢獻事蹟。特別是,由於中華民國總統至今5位都是由臺大畢業,因此臺大也公布過去一年以來所製作的總統校友訪談紀錄影片(由陳文章校長訪談),對象包含陳水扁、馬英九、蔡英文及賴清德。4人分別分享在臺大求學的點點滴滴、對高教政策的看法。

今年公布的百年事蹟分別是:「臺灣原住民知識傳統的確立–從調查分類到夥伴關係」、「全民健康保險制度的倡議與建制」、「引領臺灣動物科技發展:奠基經濟動物產業現代化」、「維護臺灣生物多樣性–國家公園、保護區及物種保育體制建置與推展」、「從『釀造學講座』到『生物技術開發中心』–生物科技與人才的孕育地」、「化工製程與粉粒體技術的開創與應用」、「長年推動災防科技,培育防救災重建人才,與建立國際級災害防治靱性」、「引領臺灣活動構造與地震地質研究的關鍵力量與全球影響力」、「推動感染控管,引領臺灣防疫新局」、「治療幽門螺旋桿菌以預防胃癌」、「全球首套中文語音辨識系統,推動全球華語語音技術和語音資訊檢索技術的發展」、「變分電磁學先驅研究」、「創建臺灣民主動態研究,對亞洲民主化研究具有重大貢獻」、「倡議臺灣本土社會人文研究並建立以臺灣為主體之研究領域」、「臺灣天然物化學先驅者及有機化學人才培育」。這些貢獻事蹟未來將集結成冊,編成「百歲榮光」系列書籍,成為紀錄臺大百年榮光的重要歷史文獻。

陳文章在簡報中說明臺大百歲校慶各項規畫活動的進度,各單位提出許多深具創意及意義的活動規劃,如藝文體育類的「臺大百歲校慶戶外歌舞劇」、「百人 XR 劇場展演」、「臺大百年校慶音樂會」、「國際手球邀請賽」、「國際橄欖球邀請賽」;展覽類的「教務特展」、「國際交流展」、「百年榮光百歲珍藏」、「臺大百年與圖書館記憶特展」、「創校百週年地景變遷展」、「百年百件檔案線上特展」;重要會議如「未來高等教育人才培育議題高教論壇」與「2028 APAIE亞太教育者年會」;記錄類如「百歲校友專訪」、「境外生校慶祝福」、「百歲校慶特刊」、「校史稿1928-2028」;重要校園建設如「」等。學生自治組織也提出「學生會史研究、策展暨紀錄片」、「臺大白晝之夜」、「歷屆學生自治幹部返校」、「國際及國內學生組織交流」、「學生證設計徵稿」的規劃等。相關規畫目前都依照進度進行,期盼凝聚臺大人的心力,共迎百歲校慶的榮耀。

像是在培育未來人才、打造優質環境延攬傑出師資、厚植研發能量與國際合作,以及建構智慧永續校園等方面所做的努力。另為推動一系列的人才培育及相關硬體建設,除了持續向外界募款外,臺大亦成立「百歲基金」,號召1000位以上的社會人士捐贈100萬元以上,成為「百歲推手」,目前已有335位人士熱情響應,基金將用於「百歲紀念館」及其他校園硬體建設上。

臺大也盼能募集到100個捐款1000萬元以上,以成立「創校百歲基金」,用以攬才、留才、學生的獎學金及校園硬體建設上,目前已有80位人士捐款。校友及社會人士們的熱心捐款將是支持臺大大步向前的力量。

陳文章勉勵全體臺大師生,百年校慶的各項規劃旨在延續臺大培育領袖、促進文明進步、回饋社會的使命。他表示,百歲校慶意義深遠,期盼在全校教職員工生與校友的攜手努力下,共同為臺大百年校慶注入更多熱情與能量,創造新的里程碑,承先啟後,開啟臺大下一個的百年榮光。2025/11/07

2025臺大百歲貢獻事蹟 概念說明

●全民健康保險制度的倡議與建制

受歐美國家積極發展社會福利制度影響,1946年中華民國公布之憲法明文規定:國家為增進民族健康,應普遍推行衛生保健事業及公醫制度。1950年政府開始試辦勞工保險,之後陸續推動公務人員保險以及農民健康保險,遲至1995年才正式實施全民健康保險制度。如今超過99%的國人納入健保,大幅提升了國民的醫療權益保障,滿意度高達九成,是國人共同的驕傲,也是享譽國際的社會福利政策。健保政策的實施,臺大公共衛生領域的老師們貢獻卓著。

1958年,內政部在公、勞保之後,是否接著推行公醫制度,行文諮詢臺大醫學院;時任公衛所所長陳拱北教授簽寫的意見是:公醫制度需要配合政府之預算和醫務設備,先擇定一期間內在某地方試辦,有效果後再普及臺灣比較妥當。之後,陳拱北教授於1976年於〈三十年後的醫療衛生〉文中,明確指出臺灣應建立全民健康保險制度;同時考量到都會區以外的偏鄉普遍缺乏醫療資源,因此於臺北縣貢寮鄉澳底社區籌設醫療保健示範站,由臺大醫院支援,1983年擴充為群體醫療執業中心的第一批示範點,之後才推廣到全國,建立台灣偏鄉基層醫療的基礎量能,才能支持全民健保實施後的醫療需求。

從澳底醫療保健示範站到全民健保實施,期間歷經制度的規劃、建立、改革,以及不斷的挑戰。在政府領導下,以臺大公衛系所教師及校友們為主,代代接力,走過了近半世紀。過程中,尚有華裔美籍教授蕭慶倫、胡德偉的建言,以及臺大醫院陳慶餘教授、李建廷醫師等的參與,才能有今日全民健保的成就。

●長年推動災防科技、培育防救災重建人才,與建立國際級災害防治韌性

臺灣防救災體系經過40年建構趨於完備,凝聚了政府、社會與學界的共同努力,臺大教授群參與其中、推動並執行,在科研、法治、教育與韌性體系建立各階段,都有他們的身影;他們是協助國家建立世界級災害防救韌性的重要推手。

國科會於1982年起規劃三期大型防災計畫,由臺大土木系茅聲燾教授擔任召集人,邀集臺大理工農學院在防震、氣象、防洪、社經、資訊領域學者蔡清彥、顏清連、洪如江、黃榮村、陳亮全等人加入,開啟國內防災科研與人才培育;1997年由土木系顏清連教授主持以防災為主題之國家型科技計畫,團隊成員有羅俊雄、林美聆、許銘熙、何興亞、李清勝、孫志鴻等,跨部會整合成效卓著,2003年成立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作為政府決策與技術支援的重要平台,2014年轉為中央行政法人機構,由臺大地質系陳宏宇教授擔任主任迄今。

1999年第一期國家型科技計畫執行月餘,發生921集集大地震,團隊立即投入勘災調查與分析,提供緊急應變及救災建議,同時展開防救法草案擬定,促成災害防救法立法並於2000年頒行,建置國家三級災害防救體系,使我國災害防救工作步上正軌。

在科研與應用層面,團隊以建置災害潛勢圖資與即時預警機制為首要,完成22縣市及485條土石流潛勢資料,並於桃芝和納莉颱風期間首次應用,有效降低傷亡及提升抗災能力。在人才培育與協力團隊建置方面,以臺北及嘉義為示範區,協助地方政府建立並精進地區災害防救系統。在社區與學校層面,與921災後重建委員會攜手,深耕防災教育,培訓種子教師,構築跨專業協力的防災網絡。

921集集大地震後,臺大心理系吳英璋及莊仲仁教授與師生長期駐點災區,接受災民諮商,首開臺灣災後心理創傷復建之先河;而黃榮村、謝志誠、陳振川三位教授則分別承擔政府重建會執行任務,為復原重建工作提供穩健支撐。

這40年來,臺灣在災害防救能量上的提升,背後有臺大教授群持續的知識建構、政策參與、科技研發與人才培育作為推進力,他們不僅奠定了防災科學基礎,也將臺灣經驗推向國際。

●引領臺灣活動構造與地震地質研究的關鍵力量與全球影響力

臺灣位於菲律賓海板塊與歐亞板塊的碰撞帶,構造活動劇烈,堪稱世界少見,近400年來發生多起強烈地震,造成嚴重傷亡。在這樣的地質環境下,研究活動構造與地震地質除了學術上的探索,更關係到國家安全、社會防災及基礎建設等核心議題。臺灣大學創校之初即成立的地質科學系,始終站在這條複雜板塊邊界研究的最前線,近百年所累積的成果不僅提升學術理解,更直接強化國家防災策略,也成為了解全球活動構造「鑑往知來」的寶庫。

被譽為「臺灣第四紀地質學之父」的林朝棨教授,是臺灣本土地質科學的奠基者。他是臺北帝國大學第一屆地質系的唯一學生,留任臺大地質系。他於60至70年代,以碳十四定年法建立臺灣第四紀地層與年代架構,並跨足考古,發現最古老的八仙洞遺址等,留下極具意義的研究成果。

進入1980年代,劉平妺教授與劉聰桂教授分別透過地形學與第四紀定年學等方法深入解構地貌演化,揭露臺灣東部與恆春半島過去數千年來快速抬升現象,北部則經歷了張裂沉降,導致大漢溪改道形成今日台北盆地內水系。而劉聰桂教授所主持的碳十四定年實驗室是當時臺灣唯一的碳十四定年機構,在往後30年為臺灣的地質學與考古學研究提供關鍵數據和年代測定。

1999年九二一集集大地震後,陳文山教授與陳于高教授等人迅速展開活動斷層研究,重建多條主要活動斷層特性與週期,為地震風險評估提供實務依據。此外,臺大地質系也延攬國際知名學者蘇強(John Suppe)教授及太田陽子教授,強化研究實力,以擴展國際學術影響力。自2010年起,徐澔德教授進一步建立臺灣第一個海域孕震構造資料庫,為臺灣地震模型與災害評估提供更完整的基礎。

自林朝棨教授開啟本土化地質科學研究,經過多代學者不斷深化,臺大地質系成為臺灣活動構造與地震地質防災研究的核心基地,其研究成果不僅鞏固國際地位,也切實回應社會與國家需求。

●推動感染控管,引領臺灣防疫新局

1980年,臺大醫院在謝維銓教授推動下,成立國內第一個院內「感染管制小組」,建立全院主動醫療照護相關感染監測系統,並協助政府建立中央及基層感染防治醫療網,與門生張上淳教授共同積極將院內感染防治推廣至全臺各醫院,並納入醫院評鑑。張上淳隨後接任疾管署「感染管制諮詢委員會」召集人,時間長達23年。謝維銓與張上淳師生二人對臺灣的醫院感染管制之軟、硬體建置與感染管制工作的提升,貢獻很大。

2003年的SARS、2009年的H1N1新流感以及2020年初開始的COVID-19,臺大醫院感染管制團隊均立即以專業建構對策,確保醫療能量及院內安全,並協助政府共同防疫,守住民眾健康與安全。SARS之後,臺灣進行防疫變革,政府建置了傳染病醫療網,並邀請張上淳擔任網區指揮官(2004年迄今),協調及督導北部六縣市的應變醫院,進行應變計畫之擬定與每年的演練(有時包括金門、連江)。臺大醫院被指派為「傳染病防治醫療網支援合作醫院」,提供臺北醫療網區內各醫院專業諮詢及教育訓練,以因應新興傳染病之預防與部署。

張上淳對臺灣防疫的貢獻,多次獲獎,最高榮譽是2023年獲總統頒發中華民國「三等景星勳章」,表彰其於三個疫情期間,投入防疫規劃與執行,協助政府守護國人健康。其他感染症團隊成員陳宜君、王振泰、盛望徽等人亦獲頒各類各等獎章。

●治療幽門螺旋桿菌以預防胃癌

1983年兩位澳洲學者發現螺旋幽門桿菌會導致慢性胃炎及消化性潰瘍,根除幽門桿菌可以治療消化性潰瘍。

1995年,臺大醫院腸胃科醫師及公衛學者成立一個以實證基礎來預防胃癌的團體。他們的假說是:慢性胃炎–胃萎縮–胃癌是三部曲。團隊運用在臺灣各地,如馬祖、彰化及原鄉等實地經驗,證實一連串胃癌預防的方法實為醫界參考的依據,藉由臺灣本土經驗和專業技術,影響全球幽門桿菌相關疾病的治療方向,更成為WHO預防胃癌策略制定的重要依據之一。一系列研究成果在世界知名期刊上發表。具體貢獻表列如下:

1. 世界首創使用篩檢與治療幽門桿菌預防胃癌的馬祖社區經驗;
2. 世界首創結合糞便潛血與幽門桿菌抗原的二合一胃癌、大腸癌防治策略;
3. 世界首創原住民族55鄉之家戶組織性篩檢模式;
4. 兩度獲邀參與聯合國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 WHO)之篩檢幽門桿菌預防胃癌全球指引;
5. 兩度於臺北舉辦篩檢幽門桿菌預防胃癌全球共識會議;
6. 促成國家健保對於幽門桿菌治療的擴大給付;
7. 推動以篩檢及根除幽門桿菌作為胃癌防治的國家衛生政策。

團隊成員包括:林肇堂、陳建仁、吳明賢、陳秀熙、李宜家、劉志銘、邱瀚模、江宗賢等。吳明賢是領航者,李宜家兩度代表團隊於WHO舉辦之全球會議上發表經驗。

●中文語音技術完整基礎體系及全球首套中文語音辨識系統,推動全球華語語音技術和語音資訊檢索技術的發展

今日用華語語音指揮手機操作或輸入中文字,早已融入我們的日常生活。但這項技術的開創者其實是臺灣大學李琳山院士,他自1979年回到母校臺大任教,開啟「語音技術領域」傳奇篇章。在多數人尚不熟悉個人電腦與語音技術的年代,李院士以卓越的魄力和前瞻眼光,致力於讓華語使用者享有語音科技的便利,突破語言壁壘,開發屬於華語的語音合成與辨識技術。

他和團隊在語言學家的建議下,研究華語語言中的諸多特殊語言結構,例如抑揚頓挫規律,成功於1984年完成全球首套中文語音合成系統,讓電腦初次「說出」華語。1987年在臺大資訊系舉辦的全國計算機會議中甚至展示了「電腦說相聲」,顯示中文語音技術的無限潛力。

同時,他於1984年啟動「語音打字機」構想,歷經多次挑戰,1991年推出名為「金聲一號」的中文語音辨識系統,成功辨識單字音節。隨後開發「金聲二號」與「金聲三號」,其中1995年的「金聲三號」突破連續語音辨識瓶頸,使機器能辨識連續華語語音,技術領先世界16年,有相同功能的 AppleSiri 16年後才問世。

網路時代來臨後,李院士轉向多元語音技術,2006年開發「電視新聞瀏覽器」,實現語音指令搜尋與播放新聞,並提供關鍵詞擷取與摘要功能。後續推出的「臺大虛擬教師」能依據學生需求,提供個人化線上課程服務。

李琳山院士的卓越貢獻獲全球肯定與推崇,2022年榮獲國際語音學會(ISCA)科學成就獎章,為全球語音學界最高榮譽,成為海峽兩岸中,第一個獲得此殊榮的個人與團隊。此獎肯定他在中文及英語語音技術領域持續創新,奠定華語語音核心技術基礎,引領全球語音技術發展。

●變分電磁學先驅研究

21世紀的當下,人類的生活已離不開「手機、筆電、數位電視、GPS導航機」等電子產品,而它們的共通特徵就是內建「天線」以及IC高速連線,而如何分析不同結構或材質對於天線及連線中電磁波的影響,就是電磁學應用上重要的地方。

臺灣大學陳俊雄教授是臺灣計算電磁學(Computational Electromagnetics, CEM)的先驅,自1970年代即在國際期刊發表論文,他的團隊深入研究有限元素法(Finite Element Method, FEM),成功建立分析線性電磁場問題的理論基礎。

其重大突破在於:針對高頻電磁所面臨的外部無限域及非自伴邊界條件問題,提出等效於馬士威爾方程式及邊界條件的首個變分公式,以系統性方法推導等效廣義Galerkin Method的FEM矩陣方程;首次將外部場納入變分方程,奠定了混合有限元素法的基礎;也利用共形映射技術,將二維橫向場轉換為閉區域的內部,再透過FEM處理外部場。這些成果讓複雜傳播、散射、導波結構等問題得以分析,建立電磁學模擬的可靠理論基石,進而影響未來電通訊產業發展。

陳教授帶領電機系學生多人,包括:連存德、江衍偉、劉長祚、鄭士康、吳瑞北、鍾世忠、李金發等人進行系列研究,尤其是先後指導博士班學生鄭士康、吳瑞北、鍾世忠等提出的變分反應理論(VRT)、共形映射技術,以及針對介電波導、微帶線、各向異性材料散射等應用的論文,建立了完整的理論基礎並展現了前瞻的應用實例,廣受國際肯定。嗣後他的學生李金發(現任教於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將此技術帶至美國卡內基美隆大學,並在工業界支持下發展為著名商用軟體HFSS(High Frequency Structure Simulator)。該工具1990年面世後,以其高精度與高效率,成為全球高頻電磁設計的工業標準。

如今HFSS廣泛應用於航太、通訊、半導體、天線設計、矽光子與高速電路互連等領域,是射頻、通訊與半導體產業設計與驗證不可或缺的關鍵工具。若無HFSS支撐,高頻電磁設計將難以進行,臺灣電子與通訊產業的發展亦將停滯。該研究團隊的領導與開創,除推動計算電磁學的重要理論突破,更直接催生影響全球電子工業的核心工具,對學術、產業與臺灣社會均有深遠貢獻。2025/11/07

臺大第二屆百大貢獻事蹟 典型宿昔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政治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