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20°
( 21° / 20° )
氣象
2025-11-13 | 品觀點

退休成為焦慮代名詞的困境與制度冷漠

物價上漲已侵蝕生活實質負擔,明年起,國民年金投保金額將由19,761元上調為21,103元。社會保險司代理司長陳真慧說,這是為了因應高達6.79%的消費者物價指數(CPI)累計成長率。國保調整保費對齊物價,但在勞保最高投保薪資中,卻未見政府有同樣的善意。



台灣的年金體系目前是多頭並行但彼此割裂——勞保、國保、公保、退撫分屬不同族群,各自面臨財務壓力。對有著穩定工作,月薪六、七萬元的中堅受薪族而言,薪水或許超過勞保最高投保薪資門檻,但當試算退休金時,驚覺這筆數字甚至難以支撐最基本的生活開支,讓退休二字成為這個世代沉重的焦慮。



CPI連年上揚,勞保上限止步在45,800元,對中堅受薪族群而言,他們的勞保費用、將來的退休金,都被制度鎖死在十年未調整的水平裡。這群人沒有富裕資產,也不是社會補助對象,他們努力繳稅、照顧家庭、撐起消費市場,卻在制度裡被忽視。對低收入,政府有補貼;對高資產,市場能自保;夾在中間的則淪為制度的沉默納稅人,繳多、領少,要承擔生活成本上升與制度凍漲的雙重壓力,更在退休時成為被犧牲的一群。



勞保有其困境,基金負債超過13兆元,要求調高最高投保薪資反映物價現實的訴求,讓執政者陷入兩難;調高上限在短期內能增加收入,但嬰兒潮世代陸續退休的支出,也立刻隨之攀升,甚至引爆倍數效應。可是月薪七萬元、以最高投保薪資45,800元投保的勞工,繳滿35年,月退試算只有約兩萬元出頭,已預見在物價與生活開支不斷上升下,無法支撐完整的人生。



對中堅受薪階層而言,最無力的不是多繳費,而是被制度當成不需要被照顧的一群。薪水不上不下、房價高企、保費、學費、育兒支出沉重,日常生活費用所剩無幾,生一場病、來一次繳稅季,更壓縮僅有的一丁點儲蓄。誰還有餘裕規劃未來?保費換不回足夠保障,年輕世代越來越悲觀,繳了怕領不到,不繳又怕沒保障,這樣的惡性循環,最終削弱的是制度的永續。



然而,這並非單純的財務精算問題,而是價值排序的錯位。普發現金一萬元已經上路,政府在稅收超徵時,最終沒有選擇挹注勞保黑洞。雖然普發現金是一次性支出,動用的是短期稅收盈餘或特別預算,勞保撥補需要立法與預算編列,屬長期制度性財源;但急救式政治偏好立即有感的發錢政策,討好了選民,也迴避了處理制度性赤字的根源。



國保漲,勞保凍,退休依舊是焦慮的代名詞。努力一輩子的人,當退休時發現自己無法有尊嚴的生活,這不只是財政問題,恐怕也將引發信任崩塌,讓人無法相信這個社會,終將公平地回報每一份努力。



退休成為焦慮代名詞的困境與制度冷漠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政治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