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33°
( 34° / 30° )
氣象
2025-05-17 | 台灣好報

「罷免潮」引發社會反思:民主機制或政治動員?

「罷免潮」引發社會反思:民主機制或政治動員?

【記者 張達威╱特稿】民進黨近期主導的「全台大罷免行動」掀起社會熱議。根據最新民調,高達58%的民眾不支持這波罷免行動,遠高於30%的支持者,反映出此舉在民間引發不小爭議。隨著立法院黨團總召柯建銘點名多位藍營立委展開罷免連署,社會上對政治動員過度與民主機制正當性的討論聲浪不斷升高。

許多反對者認為,當前台灣正處於經濟轉型與地緣政治壓力之中,應將有限資源投注於民生建設與社會改革,而非政治鬥爭。一名受訪民眾直言:「與其罷免立委,不如罷掉跳票政見。」也有學者提醒,若罷免淪為報復性工具,將損害制度原有的問責功能。

記者街頭隨機訪問,聽到不同年齡階層的聲音,80多歲的李姓長者表示,自己一生歷經多次政權更替,卻第一次看到大規模罷免如此氾濫,感嘆台灣政壇日益失序,並質疑政府是否仍聽得見人民聲音。

70多歲張姓婦人指出,族群對立加劇令人擔憂,「街頭設罷免站,講話不合就爆發衝突,甚至動手打人,台灣不該變成這樣。」

50多歲的江先生則關心治安與立法:「詐騙集團氾濫,台灣被稱為詐騙王國,政府處理有成效嗎?立委應修法應對,而不是彼此罷免。」

30多歲、擁有雙碩士的小陳坦言,畢業多年仍難以負擔生活成本,父母無力資助,貸款壓力沉重,「政府不如把罷免經費用在青年創業上。」

一名20多歲的大學生則表示,當前社會價值混亂,傳統民主理性被激情罷免取代,「我們想要的,不是更清明的政治,而不是更撕裂的社會?」

雖然支持罷免者主張這是憲法保障的民主權利,但本波行動涉及廣泛政黨色彩,是否為制度的正常運作?或是政治操作的延伸?尚待進一步觀察。

面對這場罷免風暴,學者建議,政府與社會應共同回歸民主初衷,思考制度設計如何避免被工具化,並提升民眾對公共議題的理性參與,才能真正實現健全的民主治理!(照片示意圖本報資料照)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政治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