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23°
( 24° / 23° )
氣象
2025-05-26 | 台灣好報

放大宏台斷交炒冷飯?全民查假會社揭白蝦出口真相

放大宏台斷交炒冷飯?全民查假會社揭白蝦出口真相

【記者 沁諠/台北 報導】2023年宏都拉斯與台灣斷交,轉與中國建交,結束82年外交關係,隨後社群平台Threads與YouTube都流傳訊息,稱宏都拉斯白蝦出口因斷交崩盤,蝦農後悔並有意重返台灣市場。

台灣媒體頻繁報導,強調中國未兌現採購承諾,導致宏國經濟重創。《全民查假會社》查核發現,這些報導誇大斷交影響,忽略其他關鍵因素,呈現「冷飯熱炒」、框架單一等問題,誤導事件全貌。

白蝦出口困境:多重因素而非單純斷交

宏都拉斯白蝦產業確實面臨挑戰。根據宏國媒體《數位時事》(Proceso Digital)2024年4月報導,白蝦出口量從2023年第一季的820萬磅跌至380萬磅,降幅逾26%,對台出口從2400萬磅銳減至935萬磅。宏都拉斯全國水產養殖協會(ANDAH)執行董事哈維爾·阿馬多爾(Javier Amador)指出,困境來自氣候變遷、生產成本上升、中國收購價低(每公斤比台灣低3美元),以及第二大市場墨西哥因多項因素,自2023年3月起禁進口中南美白蝦,影響出口總值的23.8%、總量的27%。

宏國商人拉斐爾·蒙托亞(Rafael Montoya)表示,2023年12月洪水重創產業,數家中下游廠商倒閉。中國市場未達預期,宏國原預估出口250個貨櫃白蝦,實際僅2個,價格低至難以盈利。

不過,宏國積極應對,參與中國國際漁業博覽會、開拓韓國市場,並與中國談判免除5%進口關稅,但進展緩慢。宏國媒體強調,墨西哥市場重啟與產業多元化是短期與長期解方,反而是台灣媒體把斷交影響過度放大。

台灣媒體報導:冷飯熱炒與失焦

台灣媒體自2023年3月斷交後,針對白蝦議題報導頻繁。《全民查假會社》統計,《自由時報》相關報導達71則,遠超宏國《先驅報》的25則。

報導內容部分,則聚焦於中國承諾跳票、蝦農後悔、經濟損失及欲重返台灣市場,引用ANDAH或宏國官員談話,卻多呈現單一框架,常帶政治色彩,強調台灣外交重要性與中國不可靠。

查核發現,台灣媒體報導有三大問題:首先,冷飯熱炒,如《自由時報》2023年6月與8月報導重複斷交與關稅背景,僅更新出口數據,內容大同小異;其次,引用數據單一,缺乏獨立驗證;最後,過度強化台灣市場角色,忽略墨西哥禁令等因素。

台灣媒體報導常以「斷交」為核心,暗示宏國經濟困境源於轉向中國,卻未充分提及氣候災害、墨西哥市場萎縮等關鍵因素。這種選擇性報導放大斷交影響,可能加深國內對斷交事件的負面觀感,不僅削弱新聞深度,也容易誤導讀者。

真相呼籲:多元查證避免偏見

宏都拉斯白蝦出口困境由多重因素造成,斷交與中國市場不如預期是部分原因,但墨西哥禁令與自然災害影響同樣重大。《全民查假會社》提醒,民眾應保持批判思維,查閱宏國媒體或國際報導,跨來源比對,避免陷入單一政治化敘事。媒體應提供多元視角與驗證數據,增進報導可信度。更多資訊請上官網:https://tstm.tw/ (照片全民查假會社提供)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政治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