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29°
( 31° / 28° )
氣象
2024-06-04 | 今日新聞

馬英九缺席?今罕見未對六四事件表態

馬英九缺席?今罕見未對六四事件表態
馬英九今年未對六四發表談話或聲明。(圖/資料照片)

[NOWnews今日新聞] 今天是六四天安門事件35週年,過去年年為六四事件發聲的前總統馬英九,今(4)日罕見未發聲,僅透過馬英九基金會執行長蕭旭岑說,持續悼念六四的重要目的是不能忘卻中國曾有過那段歷史,兩岸的中國人才能走出歷史困局,邁向真正和解。

馬英九的臉書更新也停在5月21日,對總統賴清德喊話,「呼籲賴清德總統,要以台灣人福祉為念,放下意識形態,修正昨天就職時公開宣示的「新兩國論」,不要自誤誤國。同時我也呼籲賴總統應該回到中華民族的共同歷史、文化與認同,和對岸展開對話,才能讓台海有真正和平的契機。」

回顧近年馬英九對六四事件聲明重點:

【2023年】

今天是「六四事件」34週年。我要再次呼籲大陸當局,以近來對世界各地區展現「促進各方和解,走出歷史宿怨」的嶄新格局,勇於面對歷史、承擔責任,真正拉近兩岸人民的心靈距離。

【2022年】

今天是「六四事件」33週年。一方面,我要再次呼籲大陸當局,勇於面對歷史、承擔責任,才能往前邁進。另一方面,我也要藉此機會反思,臺灣雖號稱「民主」,卻一步步墮入「不自由的民主」,格外值得警惕。

【2021年】

今天是「六四事件」32周年,在臺灣疫情仍然嚴峻的此刻,讓我百感交集。

32年來我一直建議大陸,要真誠面對、平反「六四」這個歷史創傷,兩岸才能大幅拉近彼此距離,不會越走越遠。我知道大陸當局對我這個看法,一向不以為然,認為我不瞭解「六四」的複雜。但是,臺灣過去70多年,也經歷過「二二八事件」與「白色恐怖時期」的不幸歷史。我從法務部長任內制定「二二八事件處理及賠償條例」開始,就一直延續先前政府認錯、道歉、建紀念碑等行動,賠償數千位往生、受傷與失去自由的受難者及家屬,並恢復他們的名譽。這些措施,雖無法讓他們完全無憾,但也希望盡可能做到「面對歷史,就事論事,是非分明;面對家屬,將心比心,療傷止痛。」

【2020年】

今天是「六四事件」31週年。每年今天,我都呼籲中國大陸,面對、平反這個歷史悲劇。31年來,大陸的經濟飛躍成長,人民生活普遍改善,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全球影響力日益提升,但對比大陸民主與人權現況,仍有甚大改善空間。

【2019年】

30年前的天安門廣場,全世界都在關注。令人感觸的是,當年臺灣民眾曾經那麼關心大陸,雙方的心理距離一度貼近,如今卻日漸疏離。這固然是因為兩岸制度巨大差異的關係,但也有很多人指出,30年前那場民運的處理方式,是兩岸民心漸行漸遠的轉捩點。

【2018年】

29年來,我一直關心「六四」的平反,不只因為受難者與家屬的錐心泣血,也因為「六四」對兩岸關係影響至深。



相關新聞


民進黨擬暫緩廢考監!羅智強酸:果然禁不起檢驗 打了30年的假球


協商又卡關!柯建銘因這理由反對還頻插話 韓國瑜吼:你嘴巴閉著


用花東建設法案交換國會改革暫緩?還原柯建銘朝野協商當天這麼說

最新政治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