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秋末生/從世壯運看台灣大型賽事病灶

雙北世壯運開幕,台北市長蔣萬安致詞。(圖/記者李政龍攝,2025.05,17)
[NOWnews今日新聞] 當蔣萬安與侯友宜共同高喊「我們準備好了!」熱情歡迎2025世界壯年運動會(World Masters Games)蒞臨雙北的那一刻,他們或許真心相信這會是一場榮耀城市、擦亮施政招牌的國際盛事,一頁值得載入政治履歷的光輝篇章。
然而隨著越接近賽事開幕,一場場錯誤與失誤接連浮現,揭露的不只是行政瑕疵,而是一整套治理系統的崩塌:從語言翻譯到標案邏輯、從志工訓練到賽程安排、從數位系統到政治心態,處處是漏洞,步步皆成笑柄。
這場世壯運,並不是什麼歡樂的運動嘉年華,它更像是一場公開的行政能力測驗,而雙北市政府,不僅繳出了一張混亂不堪的白卷,更讓人看見了台灣在運動治理上的失能與迷航。
拼錯的不只是字母,是一座城市的基本功
當「TAIPEI」被堂而皇之地印成「TAIIPEI」,這不只是技術性輸入錯誤,而是城市形象在國際舞台上的自我絆倒。
更令人難堪的是,這樣的錯誤不僅出現在大型廣告看板,連志工證上也滿是荒誕翻譯,如「王得權」變成「GET-RIGHT KING」、「林芷葶」翻成「ZHITIAO LIN」,甚至有家長反映,孩子的英文名字被譯成了「FAIRY RABBIT」。
如此失格的翻譯品質,不禁令人質疑,主辦單位是否連最基本的國際賽會形象標準都不理解?怪不得北市議員會諷刺,若依照這種翻譯邏輯,蔣萬安應該就叫「TALK-TEN THOUSAND SAFE」了,這不只是字錯,更是城市治理基本功的錯置與荒蕪。
選手禮包變「驚嚇包」:從MIT到MIC的荒謬轉身
其次,迎賓禮包本應是展現主辦國誠意與文化美學的窗口,結果這次世壯運的智慧手錶卻成了參賽者的惡夢,包括操作困難、無法開機、功能故障…等狀況,更有媒體揭露內部使用的是中國製晶片,涉嫌違反原先標案中的「MIT」要求,甚至可能牽涉資安疑慮。
從「Made in Taiwan」變成「Made in China」,從宣稱的「高規格」變成「高風險」,這支手錶的存在,不僅無法記錄選手成績,還記下了一場失敗治理的註腳。更有選手當場反映手錶根本無法使用,觸控螢幕一滑就當,心率偵測形同虛設。
更離譜的是,市府初期的回應幾乎一模一樣地複製了過往政治危機時的卸責模板:「個別瑕疵」、「轉包問題」、「已協助更換」,這樣的回答,不是危機處理,而是慣性推諉的最佳範例。
以上只是世壯運爆出的冰山一角,還有更多離譜案例,例如選手報錯場地、報名項目遭擅自更改、比賽時間通知延誤等等。
莫怪外界開始質疑,是否背後藏有弊案?結果查閱公開資訊後才驚覺,整場世壯運的標案數量粗估超過200件,而雙北兩市體育局總編制人數,也不過兩百多人,也就是說,平均每位同仁要負責一個以上的標案,還得同時處理公文、人事與日常庶務。
在這種毫無人力調度彈性的制度下,卻要承擔一場國際級綜合運動會的籌辦重責,根本就是制度災難,這不是資源不足,而是治理失能:市府將200個標案像拼積木一樣發配給基層人員,卻沒有任何一套整合管理架構來收攏拼圖,沒有整體藍圖,沒有品質控管,沒有風險意識,這樣拼湊出來的治理品質,能夠再好到哪去?
而除了硬體與行政的問題,世壯運也出現大量運動本質上的離譜安排。例如有65歲以上的足球選手一天要踢兩場;有人報名參加A賽事,卻被「自動轉換」成參加B賽事;更有參賽者抱怨報名資訊遲遲未更新,導致錯過賽程。
這些狀況本就荒唐至極,而主辦單位竟還理直氣壯地回應:「因為報名人數不足,幫選手調整項目。」此話一出,簡直令人瞠目結舌,參與運動賽事從來不是隨便玩玩的夏令營活動,而是需要長期備戰、精心訓練的過程。這些狀況不只違反運動科學,更是對參賽者專業與尊嚴的莫大侮辱。
這一連串錯誤,顯示雙北市府根本未曾理解賽事管理的邏輯,更別提對運動專業的尊重。
運動不是政客表演舞台,而是治理實力的試金石
雙北市府這次的敗筆,暴露了政治人物對運動治理的認知淺薄。侯友宜曾在競選總統時宣稱要爭取2038年亞運主辦權,蔣萬安也時常出席運動場合拍照打卡,但從世壯運的混亂執行來看,他們對於運動治理觀念,顯然停留在剪綵與政績宣傳。
運動政策從來就不是蓋幾座場館、辦幾場活動、送幾張禮券就能交代的。它需要一整套科學化、人本化的政策架構,涵蓋基層培訓、選手支持、市民參與、運動產業與科技導入,這是一場持久戰,需要長期投資與制度思維,而非一時熱度與標案外包。
重建運動治理,需要政治誠意與制度轉型
本週末,世壯運在一片質疑聲中熱鬧開幕,華麗的開幕式、政客們的致詞,仍然掩蓋不了制度的裂縫:在這次賽事結束後,台灣還有沒有能力,重新建立一個真正符合國際標準的運動治理藍圖?
我們必須更正視制度設計的荒謬與基層人力的疲態,不能再讓運動主責機關在原有編制下疲於奔命;我們也需要重視編組具整合功能的賽事專責單位,來統籌人力調度、協調資源,並建構完整執行鏈的治理彈性;亦該徹底翻轉「標案治理=有效治理」的思維,建立風險評估與採購監督系統,才能確保每一筆預算花在刀口上。
除此之外,我們更需要策進賽事管理人才庫,透過制度養成、專業培訓,而非僅靠臨時外包與志工補位。更重要的是,任何運動政策的推進,都應關照全民運動的可近性與持續性,不只是熱鬧一時的活動,而是從長者健康、青少年培力到社區運動活化的全齡戰略。
最後,高層治理者必須要扭轉一個根本性的錯誤觀念,運動從不是政治聲量的道具,不是誰的作秀舞台,而是人民共享的公共價值,是建立在榮譽、專業與尊重上的國家信仰。
自世壯運啟動運動治理的反思
2025年的世壯運,從一場精彩可期的國際盛會,變成一場出包頻繁的運動治理負面教材,所幸,還有許多運動員的精彩故事讓我們能夠感動與喝彩。然而接下來,隨著世壯運結束,運動治理的問題卻不會消失,台灣的運動發展可以原諒一兩次治理出包,但無法接受一次又一次的失敗,成為政治例行公事的一部分。
倘若無法從這次賽會後深刻反省,無法真正改革體制、尊重專業、厚植人才,那麼下一場運動會,不論它多國際、多熱鬧、多智慧,仍然只會是另一場荒謬出包大會的開始。
●作者:秋末生/體育、政治工作者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不代表《NOWnews今日新聞》立場
●《今日廣場》歡迎來稿或參與討論,請附真實姓名及聯絡電話,文章歡迎寄至:opinion@nownews.com
相關新聞
名家論壇》吳崑玉/寧願光明正大的輸 也不要不擇手段的贏
名家論壇》黃創夏/可憐哪,韓國瑜又面臨被罷免
名家論壇》趙君朔/難以善了的新一輪印巴衝突
最新政治新聞
-
世壯運選手進場接受歡呼 盛大開幕迎向世界
(5 小時前) -
世壯運「禮包乾燥劑自燃」 執委會說話了
(6 小時前) -
名家》秋末生/從世壯運看台灣大型賽事病灶
(6 小時前) -
世壯運齊聚!一票藍委攜手喊:開幕圓滿成功
(6 小時前) -
游泳熱身時間對不上!世壯運手冊出包被酸爆
(6 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