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21°
( 22° / 21° )
氣象
2025-05-28 | 今日新聞

外媒連3篇中共威脅 學者曝台灣人無感原因

外媒連3篇中共威脅 學者曝台灣人無感原因
中共「海峽雷霆2025A」軍演期間,貨輪正常航行;而海巡署在旁緊盯。(圖/海巡署提供)

[NOWnews今日新聞] 總統賴清德上任滿周年,中共對台威嚇升級,近日有三篇國際媒體報導分析,包括英國《金融時報》、美國軍事智庫期刊《War on the Rocks》與香港《南華早報》,在24小時內陸續刊登,從不同角度探討中國對台可能採取的軍事與非軍事行動。旅美教授翁履中說,坦白說,強調解放軍實力增強的新聞,確實有機會讓政府藉此強化國防預算與軍備採購的政治正當性,也為華府的軍售與印太戰略鋪路。然而,這類報導卻可能與不少台灣民眾的心理距離越來越遠。

翁履中說,《金融時報》強調北京軍事準備的加速,意在提醒國際社會與台灣民眾,中國的軍事實力已非昔日可比;《War on the Rocks》則深入探討美國需如何重新思考戰略溝通策略,確保威懾與保證並重;而《南華早報》代表的是北京內部戰略思維的釋放。24小時之內密集出現三篇文章,堪稱美中台三邊「心態戰」與「信心博弈」的縮影,也反映出台灣以外的世界對台海局勢有多擔心。

翁履中說,中國全面登陸戰的機率極低,但中共採取「小規模、突襲型、系統性擾亂社會」的動作,試探與恫嚇台灣的可能性正在快速上升。事實上,現代戰爭絕不只是比武,而是比信念、比系統、比心理。中國正試圖研擬高度機動與系統式摧毀方式,跳過傳統登陸作戰的高風險,在需要動用武力時,以「最低代價打擊來換取最高回報」的方式來逼迫台灣。

翁履中說,坦白說,強調解放軍實力增強的新聞,確實有機會讓政府藉此強化國防預算與軍備採購的政治正當性,也為華府的軍售與印太戰略鋪路。然而,這類報導卻可能與不少台灣民眾的心理距離越來越遠。因為許多台灣人對「中國威脅」的敘事早已習慣甚至無感。過去幾年,幾乎每週都有中國軍機繞台、海軍演習、導彈威脅的新聞。這些「戰雲密布」的報導早已讓多數人情緒疲乏、感官麻木。

翁履中說,但真正需要警惕的不是民眾不關心,而是:在生活沒有改善的情況下,持續強化「敵人來了」的敘事,反而會讓人民喪失信心。當人們感受到的是薪資停滯、房價高漲、稅賦沉重、物價飛漲、社會分裂而無解,面對「中國要打來了」這樣的威脅,心理反應往往不是「我們一起堅守」而是「我們擋得住嗎?」或者「跟我不同立場的人值得我拼命嗎?」當人們無法相信自己活在一個公平、安全、有未來的社會,面對再多威脅,只會催生一種冷漠:與其奮戰,不如自尋出路或者放棄。

翁履中說,而這正是當前台灣防衛體系最脆弱的一環。台灣最害怕的不是解放軍的火箭,也不是殲-20有多強的性能,而是我們內部對生活失望所滋長的無力感與天天都是政治的對立分化。從台、美、中三篇幾乎同步發布的分析來看,台海議題的敘事已逐漸從「是否打」轉為「如何打」與「如何應對心理威懾與系統攻擊」。對台灣而言,與其陷入恐慌式軍事資訊轟炸,不如強化民生韌性、推動政治和解與社會團結,讓台灣社會真正具備面對統戰與心理戰的免疫力。說真的,任何軍事對決,最強大的優勢都不在於武器,而在於民心!



相關新聞


中選會否決反廢死公投 他揪這3大咖言論:民進黨再度打臉民進黨


明年取消「4+1」國假?勞團包圍民進黨中央怒:別再被柯建銘綁架


綠罷免31:0遙遙領先 他曝3大關鍵:第三階段會對藍營越來越有利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政治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