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英九批高市早苗「躁進」 他酸:緊貼中國

日本首相高市早苗7日在眾議院預算委員會接受質詢,明確表態中國若對台動用軍艦等武力攻擊,日本將可能認定為「存立危機事態」,此話引起中國不滿。(圖/美聯社/達志影像)
[NOWnews今日新聞] 日本首相高市早苗日前發表「台灣有事」言論後,中國駐大阪總領事薛劍回以「斬首」爭議發言,中國今(15)日宣布,本月17日至19日起,將在黃海中部進行實彈射擊,引起外界關注。對此,涉外人士表示,高市首相的相關答詢確實較為直接、語氣清晰,但並未改變日本原本既有的戰略立場,也未超出國際社會對日本安全政策的理解範圍;對於前總統馬英九批評,不歡迎日本政府有躁進的言行,錯誤引用「集體自衛權」,兩岸問題不能假手外國介入說法,涉外人士則說,這與台灣主流民意及國際社會對台海和平的期待不符,其立場已不具參考價值。
高市早苗日前在國會表示,若台灣有事,可能會構成日本的「存亡危機事態」,引起中共不滿。對此,涉外人士表示,日本的國家安全戰略調整並非始自高市首相,而是日本政府在近年面對區域局勢變化下,逐步形成的政策方向,高市首相的相關答詢確實較為直接、語氣清晰,但並未改變日本原本既有的戰略立場,也未超出國際社會對日本安全政策的理解範圍,然而中國卻以此作出過度且不理性的反應,不僅無助於緩和當前印太情勢,反而可能加深區域誤判,升高不必要的緊張。
涉外人士提到,前總統馬英九在此議題上緊貼中國的敘事,更與台灣主流民意及國際社會對台海和平的期待不符,其立場已不具參考價值,無須再過度著墨;而此類言語暴力、經濟打壓與軍事恫嚇並行的模式,已成為中國對外施壓的典型手法,屬於國際安全研究中所稱的「複合式威脅」(hybrid coercion),日本並非唯一受害者。
涉外人士指出,據各國政府與國際研究機構資料,近十多年來,遭受中國以不同層次施壓的國家遍及印太與歐洲,南韓即是最明顯案例。2016 年韓國決定部署美國「薩德」反飛彈系統後,北京立即採取多重報復,包括全面禁止中國旅客赴韓、封殺韓國娛樂內容在中國播出,並以行政檢查為名打壓韓企,形成大規模經濟與文化封鎖。
涉外人士提到,澳洲也曾因呼籲調查 COVID-19 起源,遭中國以高額關稅與進口禁令制裁,涵蓋葡萄酒、大麥、牛肉與煤炭等多項重要出口品;立陶宛因允許台灣以「台灣」名義設立代表處,更面臨中國直接封鎖其出口報關,甚至施壓跨國企業切割立陶宛供應鏈。
涉外人士說,在亞洲,菲律賓長期承受中國在南海的軍事壓力,包括水炮攻擊與艦艇阻攔等灰色地帶行動;印度則因邊境爭端爆發流血衝突,雙方軍力長期對峙;加拿大在孟晚舟事件後遭遇人質外交與農產禁運,挪威在頒發諾貝爾和平獎給劉曉波後被中國禁止鮭魚進口,捷克與瑞典則因維權議題或對台友好而遭外交威嚇。
此外,東吳大學政治學系助理教授陳方隅分析,中國的恫嚇言語與跨境鎮壓行為,一來是透過「吹狗哨」來樹立共同敵人、召喚特定族群,鼓動暴力號召全世界所有贊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價值的人,群起反對任何做中國研究和對抗中共政權的人,再從而造成寒蟬效應,從高市早苗、沈伯洋到日前的資通電軍皆是如此。
陳方隅續指,二來則是測試民主國家對於相關行徑的反應,進而確認民主國家的底線、以及是否對此會團結起來,即便相關言論已經失控踩線,但在中國戰狼外交氛圍助長下,研判中國不會認錯,反而恐怕會在這些「揣摩上意的失控行為」上,繼續加碼。
相關新聞
劍指日本?中國發「黃海實彈射擊」警告 總統府:與日密切合作
中國揚言全球追捕沈伯洋!美國務院發聲了:破壞兩岸現狀
重返花蓮!季連城霸氣喊這1句 他嗨喊:真縣長回來了
最新政治新聞
-
-
出席北市宜蘭同鄉會 總統:縣長需具備清廉3特質
(2 小時前) -
GCTF能源韌性國際研習營 共推永續與安全未來
(2 小時前) -
林佳龍歡迎美日專家參與兵推 強調台灣致力區域穩定
(2 小時前) -
追思會與柯文哲黃國昌同場 鄭麗文:已聯繫很快會見面
(3 小時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