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14°
( 14° / 14° )
氣象
2025-01-17 | 品觀點

廢死釋憲後賴政府開第一槍 再冷也不該拿死囚的血暖民調 執政者應謹記

距離台灣上次執行槍決一千多天,32歲的死刑犯黃麟凱於16日晚間伏法,這是賴清德總統任內首度執行死刑,也是憲法法庭2024年9月「憲判字第八號」對死刑作出限縮判決後,首宗被執行的案件。賴政府選在此刻扣下扳機,是回應台灣八成八反對廢死的民意,還是為了挽救低迷的民調?數位時代,凡走過必留痕跡,反對死刑的社民黨北市議員苗博雅2015年針貶馬政府的話言猶在耳,「再冷,也不該拿死囚的血來暖自己的民調,好嗎。」



死刑存廢一直是台灣的敏感議題,根據憲判八號,死刑在台灣「有條件合憲」,但適用範圍被大幅限縮,執行程序需經「最嚴密的正當法律程序」。憲法法庭的這項判決被批評為「實質廢死」。檢視賴總統提名的大法官人選也幾乎都站在廢死的一方,引發反彈。但一改社會印象,賴政府此刻來個大翻轉,似乎是在回應藍白陣營對民進黨不執行死刑的質疑,只是時機上的政治聯想無可迴避。



民進黨如果繼續堅持廢死,將與近九成民意背道而馳,加上近來憲訴法等三法的爭議,民調顯示對執政黨相對不利。因此,暗夜裡突如其來的一聲槍決,不免令人質疑是為了挽救執政頹勢。若果,正如苗博雅所言,「再冷,也不該拿死囚的血來暖自己的民調。」執行死刑若是為了平息社會對司法的質疑,甚至拉抬民調,那麼正義的信任基石反而可能因為這種操作而更加動搖。



忖量賴政府此刻執行死刑可能希冀達到三重目的;首先要挽回司法正義的公信力。在陳啟昱事件、吳乃仁夜會檢察官等一連串重傷司法的事件後,加上柯文哲案引發司法政治化爭議,政府亟需以「最重刑罰」來重塑司法的公正形象。再者,打臉在野黨對憲判八號的批評,將死刑議題成為政治角力的工具。最後宣示執政魄力。賴清德上任一周年之際,選擇執行死刑顯然是展示了他「與蔡英文不同」的執政風格。



儘管黃麟凱罪行令人髮指,但對於一個法治國家而言,死刑執行不應僅是懲罰手段,更是對司法體制的全面考驗。苗博雅在2015年的貼文就提醒,若國家堅持保留死刑制度,就應該更完善死刑執行的程序。以美國為例,對於死刑執行都有充分預告期間,在數個月到半年之前,提前公告執行的對象和日期,讓社會有機會深入了解案情,也可確認一切法定救濟程序都已窮盡。避免成為政治操弄下的工具。



此次執行引發議論,首先是程序不足;十年前被批評缺乏透明性與預告機制的「黑箱程序」,十年後換上號稱人權執政的民進黨依然沒有進步。更重要的是,若把死刑當政治操弄的工具,再度模糊司法正義與政治利益的界線,司法與政治的錯位糾葛將難以釐清。政府應展現更高的誠意與負責任的態度,讓社會看見執法的透明與公正,而非僅以執行死刑來撫慰民怨、挽救民調。正義需要溫度,而非冰冷的政治算計。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政治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