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生育率全球最低 專家憂10萬補助砸錢後恐「兩頭落空」
政府面對台灣生育率持續探底的國安危機,日前推出「好孕三方案」,將生育給付統一提高至每胎10萬元,看似大手筆,實則暴露政策思維的粗糙與短視。
這項政策的核心問題在於,10萬元對於動輒數百萬的育兒成本而言,根本是杯水車薪。更諷刺的是,採用差額補貼方式,反而形成「薪資越高、補助越少」的倒退分配,高薪者最多僅能多領8400元,低薪者卻可獲得7萬多元補助。這種設計不僅可能誘發高薪低報的道德風險,更違背社會保險「多繳多得」的基本原則。
真正的問題核心是什麼?婦產科醫師直言「要墮胎比產檢的人還多」,點出關鍵:民眾不是生不出,而是養不起。在美國對等關稅衝擊下,國內產業萎縮、無薪假暴增,青年連自身都難保,如何敢承擔育兒重擔?
政府應該學習的是「細水長流」式支持,而非一次性大撒幣。兒童福利聯盟建議的年年育兒津貼、完善的職場育嬰環境、充足的社會住宅供給,這些才是解決根本問題的良方。然而勞動部在協助育兒方面幾乎缺席,社宅建設進度牛步,育嬰留停制度仍有諸多不足。
更令人質疑的是政策推出的時機。賴清德上任後政局動盪,大罷免風波讓民怨四起,2026大選在即,此時推出「每胎10萬」這種容易理解的政策,很難不讓人聯想到政治考量。將納稅人血汗錢作為「籠絡人心」的工具,這是負責任政府應有的作為嗎?
國民黨立委陳菁徽一針見血指出,少子化問題絕非單一生育補助能扭轉,需要育兒津貼、育嬰制度、社宅品質等完整配套。現行方案如同「點燃火苗無法解決燃眉之急」,缺乏系統性思維。
台灣生育率已是全球最低,人口老化海嘯即將襲來。政府若只會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撒錢政策,不僅無法提升生育意願,更可能在砸下大筆預算後,面臨「兩頭落空」的窘境。真正需要的是長期規劃、系統性改革,從經濟環境、職場友善度、居住正義等多面向著手,才能讓年輕人重拾生育信心。
最新政治新聞
-
吳釗燮:集體努力實現韌性 安全仰賴自我防衛決心
(43 分鐘前) -
鄭麗文羅智強堅守九二共識 張亞中拋簽署和平備忘錄
(44 分鐘前) -
缺席黨主席電視辯論 郝龍斌南下拜會韓國瑜
(45 分鐘前) -
國防展捷克槍廠首參展 調查局新手槍首曝光
(46 分鐘前) -
賴總統:盼民主永續 持續強化臺灣韌性
(54 分鐘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