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18°
( 19° / 17° )
氣象
2025-02-06 | 優傳媒

莊淇銘未來事件簿》以「健狀年齡」取代「實際年齡」


莊淇銘未來事件簿》以「健狀年齡」取代「實際年齡」

長期注重飲食及運動,就是要讓「健狀年齡」低於「實際年齡」。就政府及立法者而言,應該全面檢討退休制度。首先,規劃退休年齡的延長。其次,退休年齡應考量「健狀年齡」,因為能不能繼續工作,抉擇的標準應該是健康狀態及能力,而不是單純的實際年齡考量。(圖/取自網路)

作者/莊淇銘(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前校長)

過年時,跟幾位朋友聊天。有朋友說:又多了一歲,年輕時,為了展現成熟,年齡以虛歲計算。現在,年紀大了,改成以實歲算,以展現年輕。我說:我一直都以虛歲計算,過了年,我70歲。另一位朋友說:為什麼不以實歲算?這樣可以年輕一歲 ? 回朋友 : 因為我對年齡的看法跟你們不一樣。

另一位朋友說:當初可以領敬老卡時,都拖了好久才去領,因為,實在不認為自己已經老到可以領敬老卡。跟朋友說:我達到領敬老卡的當月,我就去領了。敬老卡是政府訂的名詞,對我而言,就是滿65歲的優待卡。因為,我的字典沒有「老」這個字。我在演講「如何維持青春健康」時,都會跟來賓說:經常聽到有人說「老」了,請問幾歲算「老」?有的說60,有的說70,有的說100,有的說維持青春健康到人生終點,就不會老。回來賓說 : 你覺得幾歲「老」,到了那個年齡,你就會認為自己「老」了。然後,你就會將自己貼上「老弱婦孺」標籤。

教授未來學多年,以往社會的年齡觀已經跟不上新年代的潮流。台灣目前仍是以實際年齡來定義青年、壯年、中年跟老年。18-23歲(青年),24-39歲(壯年),40-64歲(中年),65歲(含)以上(老年)。這是工業社會年代的劃分法。然後,再依此實際年齡區分,去區分身體健康狀態。從青年,壯年,中年到老年。老年因為健康狀態下降,所以立法規定65歲退休。

然而,工業社會的平均壽命是70歲,由於全球平均壽命一直在增加,社會對老人定義的態度亦會隨社會、經濟等因素而改變。日本內閣府於 2004年關於老年人定義態度的調查結果顯示,多數日本人認為老年人應以功能獨立性喪失為特徵,且應以70歲以上定義為老年人。另外,2009年在美國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認為74歲及以上的人是老年人。很清楚的,隨著社會的變遷,「老」的定義在改變。

朋友說:你說的有道理,隨著平勳壽命的增加,「老年」的定義應該調整。不少生化科技專家預測將來人類可以活到120歲,到那個時候,65歲就是青年人了。跟朋友說 : 這還是以實際年齡來區分青年壯年老年。我要提出的不是實際年齡來區分,而是以「健狀年齡」來區分。朋友問:甚麼是「健狀年齡」?回朋友:就是指一個人的健康狀態年齡。比如說,我一位朋友68歲,他去體適能中心檢測,他的健康狀態是56歲。另一位朋友則在55歲去檢測,健康狀態是66歲。

朋友說:我了解了,以往用實際年齡來區分,是因為實際年齡跟健狀年齡接近,現在由於醫療科技發達且每個人對健康的注重狀態不同,所以,用實際年齡來區分,已不太符合實際狀況。回朋友:沒錯!所以,在名詞上,我以「高齡」來取代「老年」,以往以年齡當成健康狀態指標,在此狀況下,「老年」就是健康狀態衰退的指標。但,現在,「高齡」也可以擁有良好的健康狀態。是以,在健康指標應該以「健狀年齡」取代「實際年齡」。日本媒體提出,由於健康老人數量一直在增加,是時候該考慮所謂的「不分年齡的社會(ageless society)」。其意涵就是,健康狀態不應以實際年齡來區分。

以搭大眾運輸看到的「博愛座」為例。以往看到「博愛座」,上面就標示請讓位給「老弱婦孺」。這就是認為「老年」,就是健康狀態差的弱勢。在健康狀態良好的「高齡」者,越來越多的情況下。福部就提出修正「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第53條修正草案,擬將「博愛座」修改為「優先席」,適用對象從「老弱婦孺」修正為「有實際需要者」。這修正,就是考量「健康狀態」,符合了時代的潮流!

準此,在新的「健狀年齡」觀念下,就個人而言,每個人應注重維持健康,讓「健狀年齡」維持青春。筆者擔任中華運動健康教育協會理事長,其中一項重要工作就是,推動長期維持健康及維持「健狀年齡」的青春

再以「肌少症」為例。常遇到朋友說,年紀大了,運動少了,自然就肌肉減少。跟朋友說:這是落伍的觀念,且會誤導年紀大的人就要多休息,少運動。這樣一來,自然肌肉衰減。新觀念是,年紀大,還是可以進行適當運動,以維持健康並強化肌肉,只是,要選擇正確的運動方法。

我參加美生羽球隊,我在隊上算年輕的,80歲以上,肌肉強,跑得比我快,反應比我好的多的是。見賢思齊,我持續跟隊友學習。為了增強肌肉,去年開始做伏地挺身。去年十月開始一口氣做15下,目標是70下,因為我今年70歲。今年一月底已達50下,應該在五月可以達成70目標。

這時候,朋友群中,年紀比我大的傅大川董事長,也擔任運動中心的指導員說:才70下,我早就每天兩次,一次都80-100下了。他強調贊成「健狀年齡」的觀念。因為,曾輔導過不少進運動中心時,看起來老態龍鍾人士,經過幾個月的適當運動後,顯得青春活力。在旁擔任過台大哲學系主任的李賢中說:沒錯!我們無法改變「實際年齡」但是,我們可以改變「健狀年齡」。傅大川說:我長期注重飲食及運動,就是要讓「健狀年齡」低於「實際年齡」。

所以,持續推動在心態上,以「健狀年齡」取代「實際年齡」。這樣一來,不會有年齡增長的壓力感,相反的,會注意培養好的飲食、運動及生活習慣,以維持良好健康狀態,降低「健狀年齡」。很欣慰的,不少跟我聊天或聽過我演講的來賓及朋友,都表示要加入維持「健狀年齡」青春的行列。

接著,就政府及立法者而言,應該全面檢討退休制度。首先,規劃退休年齡的延長。其次,退休年齡應考量「健狀年齡」,因為能不能繼續工作,抉擇的標準應該是健康狀態及能力,而不是單純的實際年齡考量。


莊淇銘未來事件簿》以「健狀年齡」取代「實際年齡」

莊淇銘,國立成功大學環境工程學士、美國俄亥俄大學電腦碩士、美國路易絲安娜大學電腦博士。現任中華詩詞藝術協會名譽理事長、智多新協會會長、台北市研考會委員、台北縣資訊會委員、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教授。

自小成長不愛讀書,翹課離家出走是家常便飯。高中上夜校,大學考三次,最後終於考上成大。當兵期間,頓悟學習重要性,真正開始收心學習。

擔任過開南大學創校校長、高雄市立空大校長,以及國立台北教育大學三校校長、考試院典試委員、中華民國多媒體英語學會理事長、中華民國跆拳道協會榮譽理事長。

45歲開始鑽研快速學習法,致力於學習效率研究,每年受邀演講場次200場以上, 專業知識領域達23種之多。除了是電腦專家外,可以講10種語言,是語言專家、社會觀察家、創新思考、生命教育、生死學及兩性關係作家。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政治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