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貴敏新思路》政府狂灑預算換GDP,你的荷包有比較滿嗎?
願未來的政者,在談數字之前,先聽見人民的聲音;在計畫支出時,先想想這筆錢對誰最重要。(圖/取自網路)
作者/李貴敏
政府近日高調的宣布,台灣人均GDP有望在2028年(民國117年)突破4萬美元大關。這個數字的確耀眼奪目,乍聽之下確實令人振奮,彷彿台灣正昂首闊步邁向富裕國家的行列。然而,當我們靜下心來思索,這道看似閃亮的門檻背後,究竟映照出怎樣的現實?果真是全民共享的富足圖像?還是一場鏡花水月的數字幻象?
深入解析GDP的構成公式:GDP = C + I + G + (X-M),其中C為民間消費、I為民間投資、G是政府支出、X-M為淨出口。民進黨政府自105年起,歲出節節攀升,從1兆9399億4700萬元,一路增長至今(114)年的3兆1324億6900萬元。短短九年間大幅增加了近1兆2000億元,幾近翻倍;這些還沒把前瞻預算等特別預算的支出納入。也難怪民間質疑是不是想透過這樣的支出規模,製造GDP水漲船高、人均GDP從105年的2萬3091美元上升到113年的3萬3983美元的數字華麗假象,來卻掩飾內裡的虛浮。
試想,若經濟成長是由民間消費與投資驅動,意味著企業盈餘擴大、薪資跟著上升、人民購買力增強,社會自然邁入良性循環。但當經濟成長的主引擎變成政府支出,情勢便大為不同。這筆鉅額支出最終流向哪裡?多半集中於大型建設計畫、特定產業或少數利益團體,真正回流到一般民眾手中的比重微乎其微。這樣的成長,如同吹大的氣球,表面澎湃實則空心。
更令人憂心的是,這樣的支出模式非但無助於提升全民所得,反而加劇了社會的分配不均。當政府大手筆投入所謂「前瞻」或「轉型」計畫,最先獲利的是有門路的特權階層,無數中小企業與基層勞工卻是在邊緣苦撐。以綠電為例,迄今爭議橫生、土地糾紛頻傳,資源流向的偏頗引發社會撕裂。一邊是金碧輝煌的宴飲廳堂,一邊卻是日夜打拼求三餐溫飽。「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古人的警句,如今不斷上演中。
這樣的成長代價,也不僅是眼前的不均而已。中央政府債務從105年的5兆6431億元上升至114年的6兆1874億元,人均債務從24萬元升至26.5萬元,這筆帳不但由全體國民共同承擔,更如重石壓在下一代的肩頭。政府支出雖然美其名為建設與投資,但若成效未及預期,反而成為浪費與債務累積的溫床。這不僅關係國家信用,更是未來世代的沉重枷鎖。
每當政府高聲宣布GDP的「成就」,我們更應該追問:那麼,老百姓的薪水增加了嗎?房價更親民了嗎?就業更穩定了嗎?若這些答案都是否定的,那GDP的成長對大多數人而言,不過是新聞裡一則與生活無關的數字而已。甚至有不少民眾直言:「GDP破幾萬跟我無關,我只知道下班後的便當又漲了10塊。」這樣的語氣,透著一種日積月累的無力與失落。
經濟的意義,不在於帳面上的繁華,而在於能否讓人民真正安身立命。GDP的提升,若無法反映在薪資袋上、飯桌上與孩子的學費上,那只是繞了一圈,回不去民心。我們不需要更多表面風光的里程碑,需要的是讓人不再為下一餐憂心、能在這片土地上安然生活的真實進步。
願未來的政者,在談數字之前,先聽見人民的聲音;在計畫支出時,先想想這筆錢對誰最重要。更希望,當政府再次高舉成長的旗幟時,不是只在統計數據中看到希望,而是讓每一個努力生活的人,都能真真切切地說出一句:「我過得比去年好。」那一刻,才是我們真正值得驕傲的經濟奇蹟。

李貴敏,國立政治大學法學碩士、美國太平洋大學法學博士及法學碩士,國立交通大學兼任教授及東吳大學兼任副教授。金典律師事務所創辦人、Baker McKenzie 國際資深合夥人、海基會財經顧問。立法院第十屆第一、二會期優秀司法正義立法委員,口袋國會評鑑立法院第十屆第一、二會期司法法制委員會優質立委,口袋國會評鑑立法院第十屆第三會期全院表現優質立法委員。
最新政治新聞
-
-
棄保潛逃加重刑責 《刑法》三讀修正增「不法關說罪」最重判5年
(23 分鐘前) -
中配亞亞遭驅逐出境 沈寂45天首發聲:台灣沒資格遣返中國人
(23 分鐘前) -
《核管法》修法三讀通過 朱立倫:不能再被意識形態綁架
(23 分鐘前) -
蔡英文抵達丹麥 盼民主國家攜手支持台灣民主
(25 分鐘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