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27°
( 29° / 24° )
氣象
2025-11-08 | 民眾網

從阿里山鐵路到林場掠奪 大陸官媒揭日治時期台灣工農抗爭史

【記者丹尼爾/綜合報導】大陸官媒「看台海」近日播出專題節目,聚焦日治時期台灣的經濟資源掠奪與工農階級的反抗歷程。該報導以歷史資料為基礎,呈現台灣人民在殖民統治下如何從被迫勞動者逐步轉化為具備集體意識的行動者,並對日本殖民體制發起挑戰。



從阿里山鐵路到林場掠奪 大陸官媒揭日治時期台灣工農抗爭史
(圖片來源/翻拍自陸媒「看台海」)

根據「看台海」節目內容,日本殖民政府自20世紀初修築嘉義至阿里山、全長逾70公里的登山鐵路後,正式展開對台灣山林資源的全面開發。該鐵路主要用於木材運輸,使殖民當局得以深入山區大量砍伐紅檜、扁柏等珍貴林木。


報導引述台灣林業部門統計指出,自日本統治台灣以來,約97%的森林遭強制開發。1912年至1945年間,阿里山、太平山與八仙山三大林場共被砍伐超過34.6萬公頃森林,木材外運量達1,257萬立方公尺。節目指出,這場長達數十年的砍伐行動不僅造成生態浩劫,也導致島嶼資源大量外流。



(圖片來源/翻拍自陸媒「看台海」)

在農業方面,「看台海」指出,日本殖民當局推動「農業台灣、工業日本」政策,將甘蔗、稻米、樟腦等農產品大量運往日本本土。透過專賣制度與物資管制,殖民政府掌握市場命脈,使台灣民眾淪為被壓榨的勞動階層。


報導進一步指出,至1945年日本戰敗前,殖民壟斷資本總額已較初期成長逾十倍。日本企業掌控台灣銀行存款約六成,電力產業達九成六,制糖產業更高達九成四,幾乎全面壟斷台灣經濟命脈。


在政治高壓與經濟剝削的雙重壓力下,台灣工人與農民逐漸覺醒,受社會主義與民族解放思潮影響,各地工會與農民協會相繼成立,掀起罷工與抗租等社會運動。「看台海」指出,這些工農運動不僅展現被壓迫階級的集體意識,也對日本殖民體制造成實質衝擊。儘管多次遭到鎮壓,台灣工農群體仍持續發聲與組織,成為日治時期社會運動的重要力量。



(圖片來源/翻拍自陸媒「看台海」)

節目最後強調,回顧這段歷史,不僅是對殖民資源掠奪的反思,也提醒當代社會應珍視土地、人民與自主發展的權利。專家受訪時表示,日治時期的工農抗爭雖艱辛,但其精神深植人心,為戰後台灣勞權與民主意識奠定了重要基礎。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政府消息新聞

延伸閱讀